正文 第二回 被逼出家當和尚(1 / 2)

轉眼間到了公元1344年(元順帝至正四年),這一年可以說是朱元璋人生中的第一個分水嶺。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農家子弟。這一年朱元璋十七歲,旱災,蝗蟲,瘟疫先後降臨了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他的父親朱五四,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死去。當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薄命家連遇薄命事。

平常人遇到這種事情,那可當真是欲哭無淚,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遇到這樣慘絕人寰的自然災害,意誌不堅強的人隻怕連死的心也有了。當時的朱元璋家裏是什麼情況呢?數代都是貧農家庭,家徒四壁,家無存款。現金也是少得可憐,哪裏一下子買得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在這種情況之下,數日之間幾個最重要的親人相繼離世。當時國家是沒有什麼補貼惠民政策的,也沒有醫療保險政策,凡人處在種情況之下,便沒有造反之心的人,也會把人逼成造反的人了。

俗話說:“鄰裏好,賽金寶。”這話說的一點沒錯。這時鄰居劉家見這一家人孤苦可憐,於是就準他與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大哥三人的屍首用舊衣服包裹了,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裏。

大哥,二哥都已經結了婚,大哥一死,便留下一個寡婦嫂嫂,兩個孤兒,二哥呢自己又有一個妻子,一個兒子,需要吃。三哥朱興祖呢,雖然入贅到別家,不再是二哥的負擔,但也好不到哪裏去,沒有能力來幫忙。他自己當時的族譜名字,叫做朱興宗,就是興宗耀祖的意思。可見當日的天降異象,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他父親是信了。當時哪裏想得到這第三個兒子朱元璋,日後給朱家帶來的何止是興宗耀祖,簡直是光風霽月,震爍古今,開創中國五千年的神話,為中國做皇帝史上不世出的奇才。

他隻讀過幾個月書,稍微認得幾個字,但為人勤奮好學。曆代做皇帝的人之中,除了清朝的康熙,雍正皇帝,在這一點上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朱元璋當時年紀小,在家裏也做過幾年的農活,不文不武,年輕力氣小,找工作不容易。當時的朱元璋,與現在外出務工的農家子弟沒什麼兩樣,假如有一天要回去開發農田,相信現在的人早已經是忘到九霄雲外了。就這樣的一家八口之家,全杖二哥一人苦苦支撐。

試想一下,即便是在科學昌明的現在,想要一個人獨立養活八口之家,不是做老板,做生意人級別的,便是貪官汙吏級別的罷。平常的老百姓想要養活八口之家,簡直是比登天還難。在那個不幸的年代裏,國家既沒有保險,也沒有什麼福利,老百姓社會地位異常低下。貪官汙吏們整日過著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生活。哪有人去管你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到處見到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終日難尋一餐粥,黎民處處不聊生。”的悲慘世界。

在這種大災難麵前,二哥也是失業在家,朱家的幾畝田地早就荒了,附近家家的田地也都是荒了的。誰還需要佃戶?更有誰還需要長工?怎麼辦呢?生活還得過啊,人還得繼續活下去啊。擺在朱元璋與二哥麵前的是一條黑暗的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光明。希望在哪裏?希望在田野上。他幫著二哥苦苦支撐,向東親西朋,左鄰右舍借貸些,但沒有多久,其他人家也無錢可借了。

因為這種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災害,是滅頂之災,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家人的災難。在當時那個年代也沒有什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更沒有什麼“抗震救災,眾誌成城”的事情發生。當時的蒙古人正在連年征戰,應付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哪有閑工夫來管老百姓的死活。漸漸地,安徽鳳陽一帶的人,年輕力壯的都逃離了鳳陽,遠走高飛,去別處逃荒去了。

於是他與二哥便隻有剝樹皮,掘草根為食,過了一天算是一天,一家人餓的麵黃肌廋,苦不堪言。有一天,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湯和找到朱元璋說:“重八,你看這日子還能過嗎?可得想個法子解決啊?平日裏你點子挺多的,你有沒有什麼好的主意?”朱元璋苦笑道:“當日去地主家偷牛,那也得有牛可偷啊。今日這一關,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啊。”說完連連搖頭,歎氣不已。湯和聽朱元璋這樣說,不由得萬念俱灰,愀然不樂。湯和問道:“那就這樣等死嗎?坐以待斃嗎?天無絕人之路,難道就沒有別的法子了嗎?”就在這時,朱元璋的二哥從旁邊經過,聽到兩人談話,於是歎了口氣說道:“哎,又有什麼法子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鼎鍋,我為麋鹿,當今元人殘暴,大肆屠戮我漢人,連年戰爭,可是到頭來吃虧遭殃的還是我無辜的中原老百姓。”說著連聲歎氣,憂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