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死了不少人,但是吳道陀卻沒有那麼難過,也沒有暴躁,因為最後一天,獨立軍幾次單獨遇到日軍,戰鬥中都沒有落在下風,各種陷阱的布置都學的差不多了,而且還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說配置炸藥火藥,還有叢林生存妙招,很多他想不到,也無法去想的東西,都在特務營是出現了。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句話是從唐偉口中得來的,在特務營身上學到了太多的東西,在吳道陀看來,獨立軍的成長,遠比損失的一千多人更重要,人可以再招,緬甸一樣不缺人,但是卻缺少一隻強軍,一支能獨立的強軍。
不得不說,獨立軍進步神速,在生與死的戰場上,褪去了青澀,成長起來了,雖然和特務營相比還差很多,但是卻能比得上一般的部隊了,甚至和五十五師團也差距不大,現在已經能做到令行禁止了。
之前的散漫和慌亂都沒有,即便是坐在死人堆裏,依舊能吃飯吃得很香,或者誰睡得很死,不會再有恐懼的情緒,麵對死亡也被阻礙那麼害怕,命令已經成了本能的反應,這是再好的裝備換不來的。
而吳道陀也學了很多,戰略上雖然沒有學到什麼,但是詭異的戰術,各種配合,在特務營身上發揮的淋淋盡致,讓吳道陀讚歎不已的同時,也學會了一些東西,最少在叢林中,日軍休想得到便宜了。
如果這次戰鬥他的部隊,也就是這獎金三千人能夠回去,訓練一陣子,就能形成一股強軍,然後以老帶新,獨立軍就能完全獨立作戰,而且能從日軍手裏搞到武器,就不再那麼依靠小笠原真慧。
吳道陀明白一件事,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想見見劉楊,這位中國的傳奇人物,他和劉楊最大的差距不是怎麼打仗,而是從戰略層麵上的思維,但是這東西必須一點點的積累,另外最大的差距就是他不會經營。
如今孫布拉蚌在獨立軍的掌握下,但是從孫布拉蚌和貢利拉各方麵的比較下,吳道陀就很無奈了,為什麼貢利拉的老百姓過得很好能看到老百姓們的笑容,哪怕是在戰火逼近的時候,也能主動地去協助義勇軍,這就是差距。
作為緬甸獨立軍的領導人,孫布拉蚌的老百姓卻並不怎麼買賬,並不怎麼支持獨立軍,這讓吳道陀在孫布拉蚌真的不容易,但是問題出現在哪裏,他卻看不出來。
說到底,吳道陀還是一個軍人,而不是一個政客,他知道怎麼去發展部隊,甚至能坦然的麵對損失,所要的隻是部隊的成長,但是他看不到部隊的根還是在老百姓身上,如何和老百姓融為一體,吳道陀不知道。
說到底吳道陀沒有將身子陳到老百姓中間,他站的太高,而且不懂得社會架構,不知道如何發展,隻知道索取,這樣下去老百姓隻能越來越窮。
貢利拉不同,貢利拉的工農業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水泥廠、煉鋼廠、化肥廠、織布廠等等,雖然很小,但是已經有了工業的雛形,讓老百姓的生活提高了很多。
農業上,小笠原真慧發展的很快,完全截住了西山島農業的經驗,一年多的時間裏,囤積了大量的糧食,讓貢利拉不會有糧食危機,老百姓吃得飽穿的暖,自然就支持小笠原真慧。
而且小笠原真慧還在調整貢利拉的社會架構,將老百姓解放出來,給了老百姓很多的好處,從根本上讓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發展,開始富足起來。
而這一切又化作老百姓的支持,在特務營和日軍的血戰中,貢利拉的老百姓肩挑手抗往上送飯,同時還會送來一些製作陷阱的東西,冒著炮火的威脅,顯然已經和義勇軍形成了一體。
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小笠原真慧從劉楊哪裏學來的手段,除了加強法律,提高老百姓的地位和生活,就是拿出了一向政策,任何為了支援戰鬥而犧牲的老百姓,同樣會有撫恤。
老百姓感到的是什麼,是一種尊重,當然還有對於生活的希望,從一開始小笠原真慧一來,就裹挾著當地的緬甸政府機關賑災,隨即開始發展工農業,給老百姓分地,才有了如今的貢利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