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3章 局勢(2 / 2)

趙學海接管了民用工廠之後,就一門心思的撲在了發展上,他不怕吃苦,每天都和工人們一起研究,將劉楊告訴他的一些東西,有慢慢的交給了工人們,而工人們又慢慢的應用在了產品上。

產品的發展,需要市場來檢驗,當第一台機床下線,就有一個原來的商人買了,在西山島開設了第一家民辦工廠,開始生產各種鐵件。

有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從宜興等地遷到西山島的有錢人,他們就看到了不在坐吃山空的希望,隨即各種工廠應運而生。

從十月份到40年底,以西山島為根本,在宜興、長興、湖州、無錫等地,很快就出現了一批民辦工廠,劉楊為他們提供了不錯的發展空間,劉楊深深地知道,隻有市場才能真正刺激社會發展。

要想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劉楊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路要走,但是民辦工廠卻是一個必須要走的路。

隨著各種工廠和作坊的出現,太湖地區出現了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很多人成了工人,他們養家糊口之餘,也有了一定的存款,生活開始變得美好起來。

而在農業方麵,在特務營三年的推動下,在各種機械的出現後,太湖地區的農業生生拔高了幾個台階,從原來畝產三百斤,到如今畝產五百五十斤,得益於培養出來的新品種,也就是雜交品種,這是農業局的成果,劉楊設立的農業局的確是不負所望。

隨著新品種出現,再加上各種機械的推動,而且太湖地區收取的農稅又是全國最低的,而這裏的產量確實最高的,於是老百姓手中終於開始有了閑錢。

老百姓有了閑錢,於是就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比如說會買漂亮的衣服,會買膠底鞋,會買一些平時不會買的奢侈品,整個經濟被推動了,整個社會在發展,讓整個太湖地區繁榮起來。

在40年的秋收的時候,特務營向在蕪湖的陳長官輸送了一大宗糧食,當然是國府出錢購買的,這些糧食都是以老百姓出售的多餘糧食,劉楊還真沒有從這裏麵掙錢,僅僅是解決老百姓產出的問題。

隨著日軍安靜下來,整個中國在這一段時間都安靜了,中日雙方很默契的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都在積攢實力,為反攻做準備。

拋開日軍不說,這一年的秋天,國府甚至做出了在明年訪美的決定,當然具體時間還需要研究之後才能確定,同時究竟誰去訪美更是個問題。

美國與國府的聯係越發的密切,甚至達成了霍克-2戰鬥機的采購意向,讓國府和美國政府之間的掛不惜更密切了,而美國為了銷售更多的武器給中國,同樣承諾向中國派遣教官,甚至允許中國在美國招募飛行員。

被日軍空軍壓製了一年多,國府對於空軍的認識就更深刻了,所以才會不惜成本的購買飛機,最少要和小鬼子爭奪製空權,避免製空權完全被小鬼子掌握。

不過國府和特務營的作風不同,處於國府的這個位置上,國府不可能選擇退避,而是在日軍發動進攻的時候選擇迎擊,所以國府的飛機損失也很大,遠不是特務營所能比的。

當然特務營需要防守的城市有限,才敢用混泥土打造城市防禦,而國府麵對碩大的中國,卻有些無能為力,同時國府必須考慮全國人民的看法,不得不進行空戰。

但是和美國的關係無法完全保密,日軍對於美國支持中國已經有些惱怒,同時深刻地感覺到了美國的威脅,同時加上在中國戰場的失利,日軍察覺到以美國為主的國家對中國的援助,特別是美國華人給中國捐款捐物,不斷的支持國內抗戰,讓日軍不勝其擾,下定決心斷掉中國唯一一個能夠運輸物資的道路,那就是中緬公路。

但是緬甸是英國人的地盤,日軍一直在猶豫究竟要不要和英軍翻臉,同時一旦翻臉之後,所要麵對的是精良的英軍。

隨著中國戰局的失利,在中國占據無法取得戰果的時候,日軍卻在南亞發動了戰爭。

日軍在南亞的戰爭越不是一帆風順,因為暫時還沒有做好和英軍決戰的準備,同時因為國內有人反對在這時候和英軍撕破臉,或者說日軍在等待,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這一場戰爭幾乎是已經無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