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長畢竟是老手,眼界也高,一下子就看透了,柳川平助不會這麼大方的,難怪劉楊欲罷不能,又心裏沒底,原來有一百噸油料在桐鄉,這等於讓特務營自縛手腳,你有多少火炮也沒有用,根本用不上。
如果要考機槍把碉堡打下來,一千五百人隻怕會死傷一空,柳川平助就是這個打算。
看了王師長一眼,不愧是老手,隻是劉楊反而笑的更加苦澀了:“我能拒絕嗎?”
一句話讓在場的眾人都沉默了,誰都知道油料的重要,如果說槍支彈藥是手和腳,那麼油料就是人身上的血液,特務營費盡心力繳獲來的飛機坦克,還有軍艦,離開了油料就是一堆廢鐵。
自從有了坦克和飛機之後,眾人打仗已經習慣坦步配合作戰了,的確是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在配合飛機之後,那更是戰力直線飆升。
簡單地打個比方,如果現在裝備一樣,,讓特務一個所屬隊伍去和國軍其他的隊伍打,同樣的人數,同樣的武器裝備,但是特務營多了二十輛坦克,除非指揮官是個白癡,否則完全可以殲滅敵人,而且確保自身損失不會太大。
如果再有飛機配合,那麼就是敵人的噩夢了,中日之戰,日軍能以幾十萬部隊,打的國軍損失慘重,一退再退憑的是什麼,就是坦克飛機,還有強大的火炮力量。
如果單說兵力,中國占盡了優勢,上海一戰,國軍八十萬部隊,日軍才不足三十萬,結果卻是國軍一敗塗地,為什麼?
是國軍弟兄不幹拚命嗎,不是,劉楊親曆了這場戰爭,國軍弟兄打得多麼餐,也隻有當事人最清楚,十一師損失了三分之二,能戰者所餘不過千人,弟兄們真的是拚了老命了。
是單兵素質日軍高嗎?或許的確有這個原因,但是那不是不主要的,單兵素質再高,但是上海一戰,那可都是國軍的精銳,並不會比日軍差太多,如果肉搏戰的話,不敢說一比一,但是也是十二比一,可是戰損率是多少,日軍損失九萬,但是國軍損失了三十多萬,將近四比一。
以中央軍序列來說,中正式步槍並不遜色於三八大蓋,士兵的素質也不會差多少,從羅鎮戰役就看得出來,最少在單純的羅鎮戰場上,日軍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戰損率不過是十五比十而已。
但是國軍敗了,敗得很慘,日軍有強大的火炮,日軍有數不清的坦克,日軍還有滿天飛的飛機,可是國軍隻能用血肉之軀抵抗,麵對日軍的飛機,弟兄們除了咒罵,做不了其他的事情。
每每用重機槍擊落一架飛機,可能要打上上百條甚至於幾百條性命。
上海一戰的時候,國軍也有坦克,可是士兵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坦步配合,一窩蜂的往前衝和敵人拚命,坦克反而脫離了大部隊,單獨的衝上去和敵人拚命。
是啊,劉楊能拒絕嗎,有坦克和飛機,特務營才能保證戰無不勝,才可以以少打多,其實國軍和日軍戰鬥的時候,不是沒有福路過坦克,關鍵是大部分都不會開,最終被遺留在戰場上,最後日軍又拉回去修理之後,從新出現在戰場上。
而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油料不足,國府從德國買的坦克,從美國買的飛機,如今很多都在倉庫等著發黴,其原因不是國府不想動用,關鍵就在於油料不足。
國府是有能力製造卡車的,早在三一年的時候,當時的東北軍政府所掌握的沈陽兵工廠,遼寧破擊炮廠,在少帥的支持下,就生產出了完全自主研發生產的第一台卡車——民生牌75型2.5噸載貨汽車。
遼寧能造的出來,漢陽兵工廠,或者是上海軍械廠,其實都能造的出來,中國人並不缺乏聰明人,但是之所以無法製造,還是必須采用手推車的或者是羅馬車的原因,一則是中國太窮,二則是油料的匱乏。
早在三二年,美國就表明中國是個貧油國,一直到三九年的今天,中國才隻有兩個油田,還都是那種微小型的油田,勉強夠軍政機關用車的油量,至於戰爭用油,卻極度的匱乏。
中國向德國和蘇聯都購買過坦克,向美國購買過飛機,可是買來了,飛機飛不上天,坦克開不出門,其原因就是沒有油料,這也是特務營的無奈,畢竟特務營還不如國府有辦法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