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共兩黨抗戰之比較看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征文
作者:王清葆
國共兩黨由於根本立場、觀點、方法的不同,因此在抗戰的方方麵麵表現出極大的差別。當時,國民黨就不顧事實,攻擊八路軍、新四軍“遊而不擊”,“借抗戰之名、行發展自己勢力之實”。我們在過去很長時間裏,也隻講國民黨對日“不抵抗”,正麵戰場“節節敗退”,“丟掉大好河山”。這幾年注意宣傳的客觀、全麵了。但前一段時間,台灣所謂“國防部”在發表談話時,指責大陸宣傳抗戰有失公允,擬於今年8月份舉辦“中國抗戰真相展”。國民黨老兵參觀了我們的抗戰紀念館後,說紀念館反映正麵戰場的材料少了。兩黨的政治立場不同,對各自在抗戰中的作用和看法不可能完全一樣。下麵,就一些主要問題作簡要分析。
先後之比:共產黨最早號召和組織抗日;國民黨在局部抗戰時期采取“不抵抗”政策
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的準備,於1931年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裏,侵占了整個東北,並染指華北、上海。日本侵占東北後,受到東北部分守軍和廣大民眾的自發抵抗,掀起了全國民眾抗日高潮。中國共產黨雖然正處在被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圍剿”的危急情況下,但代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意願,毅然決然地站在抗日救亡運動的前列,最早提出收複失地、抗日救國的主張。自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先後發表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和《對日戰爭宣言》等十多份文件,揭露日本企圖侵占全中國的圖謀,號召全中國的民眾自動組織起來抵抗日本的侵略。同時,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中共滿洲省委深入到民眾中去,建立遊擊隊,進行遊擊戰爭。到1933年,我們黨建立了3000餘人的抗日遊擊隊,後以遊擊隊為基礎,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到1937年秋達到高潮,東北抗日聯軍隊伍發展到11個軍、3萬餘人,以王德泰、楊靖宇、魏拯民、趙尚誌、冷雲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曆經大小戰鬥數萬次,牽製和消滅了大量日本關東軍。
與此相反,麵對日本入侵的嚴重局勢,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忙於坐鎮南昌,對紅軍實施第三次“圍剿”,提出並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和對日采取“不抵抗”的政策。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通電,宣稱:“惟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滅‘共匪’……則不能禦侮”。9月1日,蔣介石重申:“全力剿共,不計其它。”九一八事變後的第4天,蔣介石在南京發表講話說:“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的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日本侵入東北時,東北軍總兵力約20萬人,日軍則不足兩萬人,東北軍占絕對優勢。但東北軍的首領張學良忠實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挑起柳條營事件的不過是180人的中隊,而北大營駐紮著東北軍的一個旅,共7000餘人。因此可以說東北軍大都是不戰自潰,日軍在短短4個月零18天的時間內,就占領中國東北三省,3000萬東北父老成了亡國奴,128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全部淪陷。
但這裏也要把蔣介石當局與部隊官兵區分開來。國民黨當局不許開槍,但東北各地守軍愛國官兵不聽蔣介石的命令,自發組織一些抵抗,諸如東北軍各大營的自發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馬占山江橋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綏遠抗戰等都給日軍以打擊。
路線之比:共產黨實行全麵抗戰路線;國民黨實行片麵抗戰路線
日本占領東北以後,從1933年起,逐步向華北擴張並進行全麵侵華戰爭。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中國的抗戰此起彼伏,社會階級關係出現新變化。根據抗戰形勢的變化,共產黨不斷調整政策,從“抗日反蔣”發展為“逼蔣抗日”,而後又調整為“聯蔣抗日”,提出並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蔣介石政府也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方針,走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道路。國共兩黨雖然合作抗日,但由於其階級屬性不同、政治目標不同、思想理念不同,因此兩黨各自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抗戰路線。
中國共產黨提出並堅持全麵抗戰路線。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中國進入全國抗戰階段。之後,我們黨就發出通電,提出必須實行全麵全民族的抗戰。其在8月22日至25日召開的洛川會議上,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其主要內容是: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進行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實現抗日的民族團結等。我們黨全麵抗戰路線的本質,不是單純地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而是主動最大限度地團結和發動各階級、階層、政黨和社會團體以及廣大人民群眾都加入到抗日統一戰線中來。
中國有四萬萬人民,隻要人民發動並組織起來了,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隨著抗戰的發展,全國人民抗戰熱情越來越高。全國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愛國華僑、各民主黨派、各社會團體等等,全部動員起來。北京密雲縣一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五個孩子全部送到前線,後來六位親人全部戰死沙場。華北平原上有一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幅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淞滬會戰後期,還有一個營守在閘北堅持抵抗。一天,一個14歲的小姑娘,拿著一麵國旗,遊過黃浦江把國旗送給堅守的官兵,對大家激勵很大。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隻要把最廣大的人民動員和組織起來,就可以陷敵於汪洋大海。
國民黨則實行片麵抗戰路線。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這個綱領吸取了我黨的一些意見,是一個進步的路線綱領。但這個綱領基本上反映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而不是放手發動全國各族人民一致抗日。對召開國民大會、製定憲法、組織包括各抗日黨派和民主人士的國民政府、開放黨禁等關鍵問題,則避而不談;在經濟方麵,對於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等,也未作出規定。對於民眾運動,也沒有廢除一切束縛人民愛國抗日的舊法令和釋放政治犯等。因此,蔣介石國民黨的抗戰路線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路線,既有抗日進步的一麵,又有害怕群眾和對日妥協的一麵。
戰略之比:共產黨是持久戰及三階段論;國民黨是持久消耗戰及兩階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