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荊州全境和平演變(2)(2 / 2)

隨後,大量謝辯勢力下的商人來到了荊州各州各郡,和當地世家進行合作,開辦了一間又一間的商鋪。地方世家占大頭,而合作商人占小頭,販賣謝辯治下的各種特產和工業製品。

大量南陽製造的精致工業製品湧入荊州各地,是世家的幫助下迅速搶占了市場,截至乙亥年五月底,已經建立了三百多間商鋪,直接占有了荊州市場總額的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謝辯治下的商隊更是到處挖角各類工匠。給出的工錢是荊州本地的兩倍,還給出了職稱評比行動,表示職稱越高工錢越高。最後更是拋出了殺手鐧——有傑出成就者,可以憑著匠人的身份,出仕當官!

對於付出勞動大半輩子,在達官貴人麵前還要低聲下氣的匠人來說,這自然是最吸引他們的獎勵。於是截至乙亥年五月底,已經有五百多名各類匠人跳槽到了謝辯勢力,尤其是南陽郡這邊。也因為這樣,所以在荊州開設的店鋪,才能獲得了荊州市場總額的十分之一。

四月初,商人們向荊州各地推銷武器裝備,提出了‘造不如買’的概念。表示荊州本地的冶煉技術太差,製作成本過高,製作時間過長的缺點,向他們推銷產自南陽郡的精銳武器和鎧甲。

結果各地武官一比較,發現如此精銳的鎧甲,價錢卻比以前地方製造的鎧甲還要便宜個一成左右,於是自然欣然答應了下來。也因為這一行為,直接導致大量匠人失業,然後被挖到了謝辯治下。

三月中旬,商人們挨家挨戶拜訪了荊州世家,言明要在謝辯治下進行投資辦廠,並告訴他們,在那邊辦廠可以有不少優惠政策,而且出產的商品價廉物美,絕對是財源滾滾的好生意。

經過一番介紹和一番實地考察,截至乙亥年五月底,商人們已經初步拉到了十多項投資,大部分投資地點都在南陽郡境內。隨後,十幾個作坊開始興建起來,暫時還沒有投產。

張泉緩緩的念著,而學生們也津津有味的聽著。

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這是枯燥的數據,或者是一段還不錯的故事。

但是對於馬良等不少學生,則是聽得臉色發青。

糧食衝擊,若是持續衝擊幾年,那麼荊州的糧食必然隻能依賴外地進口。屆時若是打起來,謝辯掐斷了糧食輸出,那麼隻需個個把月,荊州必然爆發民亂。

而後期的那些工商安排,無不在挖荊州的牆角。到了最後雖然賦稅不少,但所有物資都得依賴進口。養肥的第一序列是世家,隨後是謝辯治下的商人,最後才是荊州府衙。

而有賺自然有虧,那誰是吃虧的那個?

答案,自然是荊州的百姓!

到了後期,百姓們顯然都是在為南陽郡的商人們在打工。賺的錢卻到頭來要去買南陽郡生產的貨物,卻還得向荊州交稅。

雖說整體說不定工錢會很高,日子過得也還不錯。

但一旦打仗呢?

隻要商店全部撤資,那麼荊州至少有八成的百姓要麵臨失業的處境。屆時荊州政府一旦處理不妥當,不用謝辯出兵,憤怒的百姓也可以直接把官吏都給活活撕成碎片。

他們如今看到的,僅僅是整個計劃的冰山一角。

但僅僅是這一角,就足夠讓他們頭皮發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