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來的閑話
卷首
作者:陳剛
中國人能吃飽的日子並沒多久,我小時候就見過挨餓的人。但為什麼都那麼健忘?現在的孩子啥都怕,就是沒怕過餓。
愛吃是愛生活的起點。起點不同,對生活的態度就會不同。
同樣是人,但對於事物的要求卻有天地之別。一個健壯的西藏人,隻要有青稞、酥油、茶就可快樂一生,他很難理解廣東人眼花繚亂的三餐。
人們對食物充滿了偏見、偏執與歧視,這個世界種族的差異是從舌尖上開始的。
一個人如果能夠南(餐)北(食)通吃,並且深諳其道,飽享其樂,那他不但會得口福,更能增心智。
家常菜最大的特點就是食材隨意,色相隨便,口感第一。用南方話講,就是樂胃。
好廚子都是饞嘮坯,不饞就不會有想像力。
愛旅遊的有兩種人,一種愛不同的自然景色,一種愛不同的民間食物。這兩種人最好不要一齊去旅遊。
真正會吃的人一定會做,隻會吃不會做的多半是假吃貨,湊湊熱鬧不真饞。
在中國,一個會吃的人首先要會吃麵。不會吃麵的人,吃菜就不需要太講究。
口味厚者,口福亦厚。
我從來就覺得做詩、做愛、做菜是一回事,做得好,就是藝術家。
要想判斷一個地方的生活質量,你隻要去看看它的菜場。混日子的地方與過日子的地方,菜場天差地別。
生活的質量首先由三餐決定,其它因素隻能是其它。
人與動物的差別就在於對食物處理方式的差別。對食物處理得越精細,人進化得就越徹底。
現在流行吃貨這個詞,挺準的。就是一幫嘴饞,但沒吃過啥,老一驚一乍的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