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Culture
作者:謝形影
在新加坡,無論你是去小販中心還是大型購物商場裏的美食廣場,都一定會看到一個生鮮食品的櫃台上擺滿了綠色蔬菜、香菇、木耳、番茄、生雞蛋、白色魚板、蟹柳、炸雲吞、豆腐餅、魚丸、蝦球,還有中間填了白色不明物質的綠白相間的苦瓜圈和尖椒,琳琅滿目。這就是“釀豆腐”,是新加坡有名的小吃。不過,經過我仔細研習這釀豆腐的烹製和食用方法之後,得出一個結論:這不就是清淡版的麻辣燙嘛!同樣的自己選料後煮好來吃,豐儉由人,但是吃一口,滋味還是大不相同。
釀豆腐其實是一種客家傳統食品,所謂的“釀”在客家話中是“填滿,植入”的意思。最初客家人是將打成泥混入蛋白的魚漿填入豆腐之中煮熟後食用,後來人們如法炮製,往苦瓜、切開的青椒中也填入魚漿,再混合著其他的蔬菜炸魚板等用鮮湯烹製後沾著作料來吃,便成了這道風靡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釀豆腐。除了這個說法之外,釀豆腐的來源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馬來西亞某地有一個五花人和一個興寧人,他們是結拜的好兄弟,結果一天吃飯點菜的時候出現了點小矛盾,一個要吃豆腐,一個又鬧著要吃魚,店家於是機靈一動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把魚剁成泥後嵌入豆腐裏煮熟後端上來,一吃之下大家都非常滿意,這就是釀豆腐的雛形,看來釀豆腐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啊!
釀豆腐的吃法變化萬千,可以選擇幹吃:將各種食材煮熟後撈起蘸醬配飯來吃;也可以選擇加湯:將釀豆腐和食材放在魚湯中一起盛上來,除了魚湯之外,還可以選擇叻沙湯或者咖喱湯,當然還可以加入如同福建麵,粿條或者米粉成為一碗內容豐富又飽肚的湯食。除此之外,蘸醬也非常有講究哦,當地人吃釀豆腐的時候一定少不了兩種醬料:紅紅的辣醬和黑黑的海鮮醬,辣醬中帶有一絲蝦米的味道,層次豐富;海鮮醬吃口比較甜,像是甜麵醬但有多了一分海鮮特有的氣息。
煮好的釀豆腐沾上醬料,吃一口,豆腐軟嫩,而裏麵的魚漿質感更加幼滑有彈性,嚼起來可以捕捉到魚肉的氣息,比魚丸更妙。而炸過的茄子豆腐等則綿綿軟軟,滋味更加婉轉,其他的蝦丸魚板炸五香也是美味。我最喜歡的一味配料就是店家自製的炸雲吞了,每次都要點兩個,炸雲吞皮吸收了湯汁後滋味更加獨特,裏麵的肉餡還加入了香菇蝦米以及馬蹄丁增加了一份脆脆的口感,真是百吃不膩。
這裏也有正宗香港小吃
一次交流生的聚會派對上認識了從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來的華裔同學,一打聽之下原來是小時候從廣東去美國的,相談甚歡,大家除了感慨國立大學繁重的學習壓了之外,也不忘討論一下旅遊度假美食逛街等等生活趣事。她說去到美國許多年,還是不喜歡當地油膩膩的芝士牛肉漢堡還有厚重的牛排,在家中媽媽還是天天煲湯煮廣東菜,但是還是會很想念腸粉涼茶蝦餃廣東粥。旁邊的新加坡同學聽到後馬上說牛車水附近的小販中心裏有很正宗的廣式甜品店,並且解釋說由於早期的移民有很多都是從廣東那邊過來的華人,粵式食品在這裏很流行,而且他們的手藝都保存下來了,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牛車水就是新加坡的中國城,這裏華人聚居,保留了許多當年的老式房屋建築的樣貌,史密斯街更是充滿了中國的民族元素,是到新加坡旅遊的必經之地,同時這裏也有很多必吃的美食呢。我們去的那一家主打港式甜品的店家老板就是正宗廣東人,開店已經有幾十年的曆史呢,一進門就看到有許多當地人都吃各種糖水刨冰,有白發的當地人、年輕的甜蜜情侶,還有歐美的旅客,看來這甜品魅力不小!
坐下後我們七嘴八舌地點了手磨芝麻糊,芝麻花生太極糊,草莓芒果刨冰,還有廣東同學心心念念的芋泥,還點了豬腸粉和蘿卜糕。店家很快就將芝麻糊和花生芝麻糊抬上來了,芝麻糊黑黑亮亮,散發著焦香,喝一口,不同於那些超市裏賣的加了很多澱粉的芝麻糊那般死甜而香味欠缺,芝麻糊和花生糊都吃得出食物的原味,不太甜但是醇正香濃。隨後店家端上芋泥時,那種踏實的甜香就彌漫開來,有著微微紫色的芋泥稠得仿佛可以站得住勺子,廣東同學叮囑我們說一定要小心燙,別看這芋泥溫柔的樣子,其實下麵是很滾燙的呢。我們舀起一勺小心品嚐,芋頭熱乎乎的甜香和粉粉的質感真是絕配。豬腸粉也上來了,別看名字不雅,其實與豬內髒沒有一點兒關係!做法很簡單,就是將素腸粉蒸熟後淋上辣醬和海鮮醬,再撒上芝麻就可以了,味道卻一點不賴,熱熱滑滑的腸粉蘸著味道迥異的醬料一起吃,別有風味。同行的上海同學一吃馬上愛上,一口接一口,全然不顧後來端上來的草莓芒果雪花冰了。新加坡這邊盛產各種水果,所以這雪花冰裏的草莓和芒果給得十分慷慨,新鮮的芒果和草莓鮮甜多汁,雪花冰沁人心脾,十分消暑。最後上來的蒸蘿卜糕軟糯厚實,蘸著辣醬來吃踏實落胃。大家對著滿滿一桌美食各取所需,吃得滿足開心,廣東同學更是開始籌劃下一次什麼時候再來嚐試店家的杏仁糊和肉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