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咱們還是聊聊空氣吧(1 / 1)

卷首語

常跟人談及海島文化話題,海南往往躺槍,諸如“文化沙漠”、“未開化”等字眼常被頻繁噴出,每當此時,為了避免和對方爭論,我往往轉移話題——“咱們還是聊聊空氣吧!”

表麵上,這種態度無疑是一種妥協和默認。但是從個人內心來講,實在無法與麵前此君進行更多討論,因為他不了解海南,更不愛海南,雖然身上閃耀著文人光環,但也僅僅是被異鄉文化麻痹和摧使的工具,了無思想。在曆史時期,也曾存在此號人物,諸如唐代都督薛季昶、京兆尹溫璋,當他們聽聞自己被貶崖州之時,皆仰藥自盡。何等果斷!

作為人類在活動中不斷思考的產物,文化存在於現實中的每一個角落,不關乎地域,用眼者時時有風景,有心者處處皆文化。石頭與文化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當某塊石頭被人臆想出一神話形象時,眾人膜拜,這塊石頭就成為了文化載體。年前陪同一位油畫家在臨高采風,大部分時間在走馬觀花,但當一大片樹皮紮起來的籬笆欄出現在其眼前時,畫家被迷戀了,觀察,觸摸,拍照,足足逗留了一個小時,已耗過飯點兒,諸人不解,畫家用手機存放的照片一一講述,樹皮的紋理和孔洞形成的形象組合逐漸讓大家找到了答案。後來得知這些源自樹皮的靈感已經被注入到畫作中,對這種文化發現的態度肅然起敬。

海南省作協主席孔見先生把海南文化氛圍比喻成“墨池邊上的筆洗”,“在到處都是墨池的時代,人們都在四處尋找筆洗”。海南曾是化外之地,遊離在官方統治和主流文化的邊緣,但讓海南慶幸的也恰恰如此。邊緣的生存狀態能讓海南保留原始美,人們生活不焦躁,一些不為世人所知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現象慢慢沉澱,如一壇封藏老酒,隻待有心者前來發現和品評其中滋味。著名影評人曾穎在為本刊的海島電影專題撰寫主文時寫道:

“海島孤懸於茫茫大海之上,因禁錮而產生封閉,因封閉而顯出神秘,因神秘而臆想出恐怖,因恐怖而產生絕望,因絕望而爆發衝破得到解脫,因解脫而獲得至高的愉悅。”

我想,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導演們開始青睞海南的緣由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