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玄聽楊南指教,心中生出暖意,點頭道:“姐夫訓戒,方玄謹記在心。”
楊南望著那一片冠帶如雲、儒服似海的書生群笑道:“你們看,我九洲果是人才輩出、文氣鼎盛,天下儒宗五到其四,這一片儒雲隻怕將道門、佛門也比了下去。”
在場儒門宗師,隻怕有過萬之數,比及道門、佛門自然遠勝,九洲城池村落一向是儒門士子領地,道家、佛家極少插手,一萬個書生中出一個宗師的話,天下千千萬萬出數萬個宗師又算得了什麼?
天下儒門宗師隻到了十分之一,但隻看這一幕袍服巍峨、儒氣飄飄的情形,無人不感歎儒門才是世間第一大教!
蕭儒、方玄聽得楊南讚歎,無不會心而笑,二人私交甚篤,帶著往日分崩離析的心形二宗門徒到了錦屏山中,已有融合為一的跡象,心宗擅斷,形宗擅儀,兩者求同存異,自然相處融洽,更何況天下大勢盡在於此,在於純王身上,儒門自古便為人皇駕驅,有純王在,儒門一統再非難事!
眾書生高談闊論、口沫橫飛之時,忽見一位老者登上高台,向眾人叫道:“諸君肅靜!今日我儒門大會,又有人皇駕臨,我有一言,供諸君、人皇評議。”
這老者不是別人,正是心宗宗師藍清,他一臉凝重,正色疾言,眾儒士不禁屏氣凝神靜等他發言。
眾目睽睽之下,純王李浩登台而上,在藍清背後拱手含笑,藍清目露精光,一字一句的道:“我儒門自炎帝人皇即位以來,因爭議便分成二宗,昆帝人皇之後,又突然分成三宗,試問:同屬儒門,何需如此?術有專攻、業有先後,經典列傳、諸子聖賢從沒叫我輩子弟分裂儒門、混亂而治!”
藍清一字字、一句句字正腔圓,透出一股凜然天地的正氣,令眾人聽得神情震肅!
‘藍清宗師居然有意讓儒門一統?’楊南聽到此處,心中不禁一震,抬眼向身邊蕭儒、方玄望去,隻見他二人臉上俱無異色,想必藍清這一舉動早就經過商議了!
儒門若是一統,勢力膨脹極是可怕!天下儒宗俱是一家,一起聚集眾力,改朝換代、興亡更替隻在一念之間……
對於此時大戰在即,儒門一統卻有莫大的好處,統一的儒門號令一致、相互團結,即便是勝後治理天下也容易許多!
楊南正在出神之際,卻聽藍清慨然道:“先賢聖主俱不希望儒門分裂,而今天下,混亂不堪,九洲之境,俱是我儒門道場,可斬妖除魔卻盡是道、佛二教弟子,試問:我儒門子弟又在何處?倘若魔界大舉來臨,蒼生塗炭,我儒門子弟該如何自處?”
楊南聽到此處,對方玄、蕭儒的心思已是了然,儒教為世間第一大教,無論門人子弟、道場山門、勢力修為俱是不二之選,但儒門分裂的弊病卻遠比道門、佛門要厲害,儒生相互攻訐,各分派係、歸屬、出身分成無數個小團體,以至於力不能聚、疲軟無用,有眼光的儒門宗師早就深知分裂的禍患,時值天下大亂、魔界大舉來襲之際,再不統一,這世間第一大教的儒門可能就要被道門、佛門取代!
楊南慨然歎道:“蕭宗師好大的手筆,想必這儒門一統的驚人之舉是出自於你的慧筆吧?”
蕭儒溫然而笑,毫不隱瞞的道:“楊兄說得正是!在下不才,有此一議,還要諸位前輩、賢人達士評議,無非是笨鳥先飛罷了。”
楊南指著這位精明厲害的儒宗掌門搖頭歎道:“天下有如棋局,你步步著先,一個妙子一下,自此儒門地位已定,實在叫楊南佩服之至!”
這個蕭儒,承襲了儒門隱士溫和低調的作風,但行事往往雷厲風行、石破天驚,三教之中儒教一旦統一,勢力遠比無法統一的道門、佛門強得太多,就算日後九洲大戰死傷眾多,有一個統一的儒門在,它依然是世間第一教!
蕭儒能搶先出手,行他人不敢行之事,眼光之長遠,世間眾人皆不及,如何不叫楊南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