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文化對中國區域R&D投入影響的實證研究
商業文化
作者:徐瑩敏
中圖分類號:F72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創新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國區域R&D投入卻存在著較大差異,傳統解釋變量並不能完全解釋這種差異。本文通過構建一個包含31個省份1998年到2010年的宏觀麵板數據,以基督教堂數作為各區域現代商業文化的代理變量,對文化因素影響區域R&D投入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在控製了經濟發展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程度等因素的條件下,現代商業文化程度對於區域R&D強度的差異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係。穩健性檢驗的結果也同樣證明了文化因素對於區域R&D投入有著顯著相關性。
關鍵詞:區域R&D強度 商業文化 實證研究
引言
國際上通常采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簡稱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內生增長理論中將R&D強度視為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但其並沒有解釋R&D強度本身的決定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技創新也愈發重視,R&D投入強度逐年增加,但中國各省市之間的R&D強度分布很不均衡,傳統理論中將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區域R&D的基本決定因素。此外,國內外學者針對不同因素進行了解釋。Bloom(2002)利用9個OECD成員國1979年到1997年的麵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政府稅收政策對R&D強度有著顯著性影響。Varsakelis(2000)使用50個國家的數據,以黑市彙率代表經濟開放程度,以上下級之間的權利距離代表國家文化,以Ginarte和Park設計的專利權保護強度指數代表各國專利保護強度,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專利保護強度和國家文化對各國R&D強度有顯著影響,而對外經濟開放程度的影響並不顯著。Bebczuk(2002)使用固定資產投資率、大學生數量、專利保護強度、製造業出口額、GDP增長率等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對88個國家的R&D投入進行回歸分析。江靜(2006)將中國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地區,利用三個地區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不同的初始R&D強度水平下R&D強度決定因素也不同。R&D強度較高的地區,其決定因素主要是政府補貼和人力資本存量。R&D強度中等地區,產業結構和人力資本存量對提高R&D強度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Wang(2010)使用26個OECD國家數據,利用Leamer提出的EBA方法,對影響R&D強度的各種因素的魯棒性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科研人員比例和對外經濟開放程度具有魯棒性。黃勁鬆和陳剛(2011)利用中國1998-2008年27個省市的麵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各省市的對外經濟開放程度、政府R&D投入偏好和知識基礎差異是導致R&D強度差異擴大的主要原因。
隨著新製度經濟學的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不能孤立的從經濟變量角度去看待經濟的發展與變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不能是那種“隻見物,不見人”的方法。基於中國經濟的特殊性,且其處於經濟轉型的特殊曆史時期,在傳統研究的基礎上,加上非正式製度經濟學分析是一個新的方向。文化是非正式製度的重要內容,它對生活在其區域內的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這些不同文化稟賦的人,也就決定了各經濟區域創新能力和意願的不同。
我國學者目前對該領域的研究有了一定認識,張昭華和鄭忠良(2005)深入分析了區域優性文化的內涵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邱成利和魏際剛(2003)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要加快企業的成長必須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的文化氛圍。陳玉川和趙喜倉(2010)論述了區域R&D能力的形成受當地文化基因的製約。要提升區域R&D能力,既要塑造有利於R&D物質投入的區域文化基因,又要塑造有利於R&D精神投入的文化基因。以往的成果多是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麵,本文試圖為該議題提供實證分析支持。
數據選擇與模型設定
(一)變量選取
本文將建立計量模型對研究假設進行實證檢驗,需要選取適當的變量。結合以往學者的研究,變量選擇如下:RD表示區域R&D強度,公式為區域R&D支出/區域GDP;GDP_PR表示地區人均GDP,代表了經濟發展水平;OPENNESS表示對外開放指數;EDU為教育指標,公式為Ln(edu0),edu0=student0/pop;GOVERNMENT表示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簡稱gov;MARKET代表市場化程度,簡稱law;FINVEST表示政府支出占GDP比例,公式為Ln(invest),簡稱ln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