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品流通改革的哲學辨析(中)(1 / 3)

商品流通改革的哲學辨析(中)

本刊特稿

作者:黃國雄

內容摘要:商品流通是一個龐大體係,複雜過程,是權利的分配、利益的調整;流通體製的建設關鍵在觀念的轉變,抓住主體,放開經營,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一體化有利於整合資源,提高效益;多元化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滿足多層次的消費需要。

關鍵詞:商品流通改革 轉變 流通體係 一體化

重視流通體係的建設

中國商品流通體係的改革走過不平凡的三十餘年,在開放中創新,在開發中發展,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水平流通體係和商業產業結構。但是,由於商業行業是一個龐大的體係,商品流通還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關係到生產和生活,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和效益,涉及到千百萬經營主體和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依據市場經濟內在規律和中國國情,深化改革、調整關係,轉變發展方式,完善和提升現代商品流通體係建設和商業產業政策,仍然是流通改革的重點和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商務部門的基本任務。

中國商品流通體係建設的目標應該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開放、暢通可控、競爭有序的現代商品流通體係,需重點處理好以下八個方麵的問題:

(一)建立與完善以市場機製為核心的商品流通運行機製

深化改革,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建立以國有資本控股參股的大型流通產業為主導,以民營經濟為基礎,適當引進外資為補充,允許個體經濟存在,大力發展股份製企業,建立與完善市場機製與能人機製相結合的長效運行機製。

流通領域是一個競爭性行業,關鍵在於“通”和“活”可以不要國有國營,但不能沒有國有商業資本,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所決定的。要發揮國有參股控股的大型流通企業在市場中的主導、引導和示範作用,這樣可以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協調、穩定、持續、有序的發展。

國有資本進能發揮主導,退則放開搞活。國有商業產權改革的目標模式:通過三個引進(引進外資、引進外地資本、引進民營資本),達到三個置換(置換股權、置換身份、置換機製),實現三個多元化(社會流通經濟形式多元化,企業股權構成多元化,國有商業資本參股、控股形式多元化)。國有商業資本要退出流通領域,但不能完全退出,對於經營國計民生重要商品的大型企業(包括大型的進出口公司)堅持控股為主;對其它具備全國性、區域性的連鎖經營的公司,要以參股為主,充分發揮股份製企業的作用;對於一般中小公司應該完全放開,全部退出,實現民營化經營。流通領域的外資引進,必須堅持“以我為主、洋為我用”的方針,要采取“開大門、關後門、提高小門門坎”的戰略,增強地方自我保護意識,保護商業資源、保護中小商業企業利益、保護流通產業就業的多渠道。防止盲目引進、過度引進、多多益善、政績標誌的錯誤做法。特別要大力扶持民營商業的發展。商業領域是一種競爭性非常強的行業,點多麵廣,分散經營,市場變化快、風險大,機動靈活,適合於民營資本經營,應在搞活市場、多層次滿足社會需求方麵,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公司治理要實施能人機製與市場機製相結合。能人機製的發揮要有寬鬆的市場環境,它受到時間、空間和體製性的限製,不可能長期存在,但市場機製的運行同樣需要一個有效駕馭市場的主體。隻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建立長效的運行機製,保證流通企業有效、持續、不斷的發展。

(二)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社會商品需求體係

以完善小康型社會需求為主體,穩定溫飽型階層的基本需求,積極推進富有商品市場的形成,有條件的發展奢侈品市場,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元化、多結構的商品需求體係,建立擴大內需,穩定增長的長效機製。首先,我國從溫飽型社會進入小康社會時間不長,基礎還不鞏固,市場空間很大,許多適應小康社會的商品和服務尚待開發;同時,應該看到這部分階層是社會人群的主體,既是大量存在,又在不斷增加和擴大,不斷適應和滿足主體人群的社會需求就成為我國當前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長期而當務的中心任務;其次,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仍有相當階層的人群過著溫飽型的生活,包括下崗、待崗職工,低保人員和低收入的退休老人以及進城打工的農民群體,靠政府救濟的弱勢人群,他們的商品需求仍然滿足於基本溫飽需要,隻能依靠小商品市場、農貿市場和街頭小攤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廉價、低檔、就近是它們的基本訴求,對於滿足這一消費群體的商業業態和供應形式特別是小商小販要寬容、要引導,要允許它們的存在,為它們創造必要的生存條件。不顧現實條件,一味求大、追洋、攀高,勢必損害這一消費群體的基本利益;再次,我國已有相當部分的群體進入富有型的社會階層,這是改革的偉大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它們對衣食住行期望值高,追求時尚、品牌、檔次,這是必然的。必須注意這種變化,盡量滿足它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發展有特色的中高檔百貨、奧特萊斯和品牌專門店;最後,中國已成為僅次日本之後的世界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但據調查這部分消費群體57%在境外購買,23%委托代理機構購買,而在境內直接消費的不足20%。因此,有條件的地方要發展奢侈品市場,有重點地引進世界名牌,並在稅收上作出相應調整,使更多的奢侈品消費留在境內,培育奢侈品消費的供給和需求主體,逐步培育寬鬆的消費環境,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名牌的中心。

(三)以城市市場為主體並建立雙向開拓的商品市場體係

以農村市場為基礎,以中小城市市場為主體,以中心城市市場為主導,依托各種不同區域的城市群,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建立雙向暢通、互動互補的多層次商品市場結構。第一,農村市場永遠是我國商品市場的基礎,不因為城市化的進程而改變它的固有作用,不能用農村人口的比例變化來動搖它的基礎性。而以它生產和提供食穿用的商品,滿足人們永遠擺脫不了的基礎需要;“米袋子”、“菜籃子”是民生的根本問題,是國人永遠關注的重點,隻有解決十四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經濟才能持續、穩定地發展。發揮和重視農村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是流通產業永恒主題;第二,中小城市點多麵廣,集聚了大量的人口,是走一條中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徑,吸納大量的農村人口,與廣大農村市場建立最廣泛的聯係,是聯結城鄉的巨大平台,是提高市場的節點,是城市群的基礎,它的規模和業態、功能配備直接關係多數城鄉人口的生活和質量;第三,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市場是我國市場的主導作用,它不僅是我國經濟繁榮的象征,經濟發展的窗口和名片,是經濟發展的集中表現,它引導和創造社會的新需求,是商品流通的節點,關係到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同時,關係到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宜居環境的構建;第四,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構建規模不一的城市群,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城鄉互動,共同發展的目的,對於構建不同區域的市場體係,形成不同規模的商品交換中心,建立以橫向流通為主要形式的商品流通渠道,通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穩定、持續的發展,會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和規模效應;第五,開辟雙向的流通體係,本著雙向開拓市場的原則,既要重視國內市場的開拓,也要重視“走出去”的戰略,利用我國商品、勞務和資本的多重優勢,積極創造條件,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內外互動,開放、統一、雙向交流的商品流通體係。

(四)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商品流通渠道

以農產品流通為主體,以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為先導,推進多元化的農村工業品市場的開拓,建立城鄉互動、雙向暢通的城鄉一體化商品流通渠道體係。農產品流通直接關係到城市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關係到農民的收入和增長速度,是整個商品流通的基礎,要建立和完善“三鏈一體”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從生產、采購、加工、儲存、運輸到交易的多元化產業鏈、從地頭、加工廠和交易市場推行無縫隙、少環節的供應鏈管理,直達運輸節約成本,提高農產品加工附加值,把利潤留在農村,最大限度提高農民收益,實現農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對農業的投資品,包括農藥、化肥、種子、塑料薄膜和大型農機具,提倡產銷直接掛鉤,封閉式管理,防止假農藥、假化肥、假種子混入流通,並采取倉儲商場形式,進行會員製專點經營、低價銷售,進行必要的技術指導,建立安全暢通、可逆、低價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係,以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允許夫妻店、村頭鋪、個體小商販存在,積極引導農民進入流通,組織各種形式的專業協會、專業公司和農合組織,參與商品流通,成為農村市場的主體。在廣大農村要提倡農民自主經營,自我服務,自負盈虧,把原始商業資本積累留給農民,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自行消化農村的農業人口;以最短路線、最快時間、最低的成本,建立多種形式、多條流通渠道、“利農、惠民、益企”三得利的民生工程,是農產品流通的最佳渠道選擇。

(五)完善服務體係以構建宜居環境

商業服務是“特殊”的商品,它是商品交換前提和條件,是商業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一個複雜的行業,龐大的體係,既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首先,要提升和完善傳統的生活服務業,積極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創造條件發展現代服務業,以滿足人們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建立一個多層次並適應宜居環境需要的商業服務體係。要增強服務觀念,落實服務措施,立標兵、樹典型,全麵推動商貿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服務方式的提高;其次,要完善傳統生活服務業與發展現代服務業相結合,營造方便、舒適、寬鬆的生活環境,引進和開拓現代服務領域,豐富群眾生活內容,提高服務質量作為發展商貿服務業的中心任務;再次,要把擴大服務內容與提高服務質量相結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商貿服務業也處於升級換代新階段,應積極開拓新的服務領域,擴大服務內容,促進服務方式的轉變。同時,還要著重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方式,在完善滿足基本服務需要的同時,創造條件,推進服務業的升級換代,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服務的新要求、新需要;最後服務既要創新也要發展,既要重視國內市場的需要,又要重視國際市場的開拓,特別要適應服務產業走出去的客觀要求,加強培訓,提高素質,擴大服務外包,增強勞務出口,實施國際化戰略,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服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