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見過的一位著名講師,講話不斷地說“你知道吧”。其實他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有講明白。如果一個人講話的口頭禪是“我說句實話啊”,這代表這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真話——誰說你講假話了?講話帶散裝英語單詞的人,大抵是害怕你不知道他出過國的,同時這個人的英語水平也好不到哪裏去。我自己做企業幾年,發現越是小公司的名字越是嚇人——都是國際、全球、集團、科技什麼的。我自己先招供,我們公司的名字就很嚇人:北京新精英生涯國際教育科技中心……一堆,每次填寫發票都遭到飯店前台的歧視。沒辦法,當年成立之時,缺乏底氣。
曾經看過韓寒的一個電視節目,當年他的《三重門》剛剛賣到150萬冊,他宣布“7門功課紅燈,照亮我的前程”退學回家。在節目中,韓寒作為80後作家,也作為成功人士參加了訪談,而與他對話的是一群老作家和中年人。在一段激辯交鋒之後,有兩個中年婦女站起來,(在我看來)以她們最大的惡意對韓寒說:“你這個人一定是要後悔的!你這樣是不行的!!”
我深深為這兩位中年婦女可悲,因為她們對韓寒的痛恨顯然已經跨過了給忠告的強度,直接進入到詛咒狀態。這句話用口是心非原則翻譯出來就是:你這樣也能賺到那麼多錢,沒上大學成為作家,我不服氣!我怎麼沒有這個機會?
如果把偉大的口是心非原則用於生活中,你會發現那種越是強調價格的人,往往內心越缺乏這件事情的價值。
需要不斷強調衣服是名牌的人,他/她的審美能力就很值得懷疑。
需要反複強調自己有房有車的男人,自信心很有問題。
需要不斷強調自己工資的人,工作成就一定好不到哪裏去。
需要不斷強調自己職務的人,工作能力一定好不到哪裏去。
所以如果你有一份需要你不斷地告訴別人,這是一份好工作的工作,又或者你有一份隻有在炫耀職位或者拿工資單時才覺得快樂的工作,請趁早辭掉。
你是一個笨蛋!有人說。
笨人會勃然大怒說,你才是笨蛋!
真正的智者會微笑回答說:是的,所有人都是愚者。
性格不是測出來的—— 我怎麼知道我是誰
在我們的培訓中有一個學生起來發言,他三十多歲,計算機工程師。他說他很懂職業規劃。然後他分享了他的煩惱:為了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他做遍了市麵上所有的職業測評,共計17種(天,我怎麼從來不知道有這麼多種)。他找到了所有結果的交集,然後以一個計算機工程師的嚴謹態度,用排序法把結果按照頻次排序。當他搞完這一切,已經過去了一個月。他無意間又測試了一次——天哪,這次結果又不一樣!他決定做第三次,然後再尋找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交集。
當他做完上述巨大的計算工程後,他驚喜地找到了一個“理論上”的職業興趣—— 銷售工程師。但是接下來的幾周,他發現自己還是對那個“理論上”應該感興趣的職業沒有感覺。他的煩惱是,還有沒有更多職業測評,可以提供更加權威的結果?
你可以想象為什麼他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因為喜歡是心做的判斷,而他一直在用邏輯的工具。
心理測評有用嗎?我們總期望心理測評可以預測未來,其實恰恰相反。首先,人的內心是無法觀測的,所以心理學家隻能通過心理導致的行為來觀測,但是誰也無法了解對方的全部行為。所以心理測評其實是通過觀察你很少的一部分行為來推測你過去到現在的心理。心理測評無法預測未來。
用一次測評來決定未來,就好比用一次高考來決定你的受教育權利一樣野蠻。
我們願意通過專業測評來了解自己,卻很少知道,對自己最專業的人,其實是自己的內心——它擁有最強大的行為數據,而且如果你認真聽,它了解自己的每一個想法。
我們願意花幾個小時來做一個測評,卻很少安靜下來幾分鍾,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我們願意相信一個測試的結果、一個星座的描述,卻不去相信自己內心輕微的聲音!!!
向自己的生命發問
我們是怎樣談論人的?會不會像天文學家看到的那樣隻是一點塵埃,無依無靠地在一顆不重要的恒星上蠕動?或者像化學家所說的是巧妙地擺弄在一起的一堆化學品?或者是像哈姆雷特眼裏看到的那樣,人在理智上是高貴的,在才能上是無限的?或者是兼有以上的一切?
——羅素
當你開始看這段文字的時候,你有沒有停留一兩秒鍾,真正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自己的生命的?是世界的一粒塵埃,隻是在離開前等待死去?是一堆化學品,不斷地吃各種食物和藥物來維係自己的循環?是一段數據,我們必須用工資和分數才能證明自己比別人大?還是一個高貴的,即使落入低穀,也擁有無限可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