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看法(2 / 2)

史書中很多描寫太子李建成的政策,多可以看做是朝廷的政策,是李淵支持下朝廷對秦王府的壓製政策,比如,釜底抽薪就是很重要的一項,戰爭結束之後,朝廷任命一些秦王府的官員到朝廷任職,等於告別了秦王府,當時的法令有規定,朝廷的官員是不能跟王府往來的,否則就是犯法行為,玄武門政變前夕,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等獲得朝廷的任命,都離開了秦王府。

這種任命,既順理成章,也瓦解了秦王府的勢力,秦王府最後走上政變道路,就是感到這樣的形勢展下去,秦王終於會變成孤家寡人,集團被解散,再沒有反抗的能力。

史書記載,尉遲敬德等秦王府的重要人物,都曾受東宮集團的拉攏,東宮集團送大量真金白銀,希望把他們從秦王府挖走,雖然不成功,但動作清楚,讓秦王府感到巨大的威脅,秦王府的幹將,沒有被收買的,就被朝廷找麻煩,比如朝廷曾逮捕張亮,希望找到秦王府可以攻擊的缺口,這些列行動的背後,李淵的影子也是無處不在的。

秦王府感到威脅,這是一方麵,另外,秦王府也藏有野心,這是事實的另一麵,史書記載秦王府的幹將們勸李世民動政變,房玄齡曾:大王功蓋地,當承大業,尉遲敬德同樣:大王不從敬德之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留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長孫無忌也曾勸諫道:無忌也當相隨而去,不能複事大王矣,幾人的意思都很明白,你不政變,我們就不玩了,反正留在這裏也是被人殺戮,逼迫的含義十分清楚。

史書同樣記載了李世民動玄武門事變,是得知齊王李元吉要動手調走秦王府的軍官,然後利用戰時狀態殺掉他們。

還有一點,玄武門事變之前生了特殊的象,太白金星滑過空,太史局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下”,這和李淵的本意相悖的,因此我個人的看法,政變並非李世民的本意,他更想通過相對比較溫和的方式奪取皇位,因此這一點和後來的千古名句也是順理成章的。”

“那動政變的八百將士又哪裏來的?”呂言立刻反問道,在他想來,李世民早就做好了政變的打算,而且從他之後處理的方式來看,任何有可能妨礙他登上皇位的人,務必是要趕盡殺絕的,至於後來的千古明君,同樣的通:“我是從兩個方麵理解的,先,對於李世民來,登上了皇位,他沒什麼可再渴求的了,但有一點,萬古流芳,這是哪一個皇帝都繞不過的坎,另外一點,盡管抹殺了兩位兄弟所有的子女,但下眾口,還能擋得住人,所以他必須做一個好皇帝,以證明當初的玄武門並非他的過失,至少得是功大於過,至於為屬下所脅迫,我個人不大同意這個觀點,就像他登基的時候,哪怕心裏迫切的要命,但無論如何也得讓臣子勸諫幾番之後才勉為其難的答應下來,不然怎麼堵得下住悠悠眾口。”

他頓了頓,又道:“李世民有一次對傅奕,當初你的密奏,差一點要了我的命,但事實上李世民在李淵跟前卻是不同的反應,當初知曉了太白星劃過空的奏折之後,李世民立刻向李淵報告另一個重大機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宮,甚至相當悲痛地對李淵,李建成他們要殺自己是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

我個人認為這根本不合邏輯,很顯然,李世民在傅奕的報告中看到了對方的陰謀,殺機重重,他當場將計就計,這是一個局中局,他的計劃是斬行動,必須要李建成和李元吉離開自己的宮殿才能設伏襲擊,但他調動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必須通過皇帝來實現,怎樣實現呢,必須激並利用他的情緒。

李世民冒險用了**後宮這個一看就很假的舉報,這個事情太荒誕,太不可信,但卻最容易讓李淵惱羞成怒,因為這是前朝生過的,事實上和他猜測的差不多,李淵果然決定明就調查對質。

李淵想的是這個事情很容易調查,當事人對質,立刻一切明白,比如要李世民舉證,肯定舉不出來,那麼李世民就是陷害,而且是侮辱皇帝,是典型的大不敬,必死無疑,李淵當然沒有想到,李世民看起來是自投羅網,其實是調虎離山計,要借他的手調出李建成和李元吉,而自己早已帶人埋伏在二人進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從這一係列的行動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李世民是在積極謀劃政變的,別人在都在考慮如何實施的時候,他已經拿出了最確切的、最可行的方案,大膽一點推測,或許在他回到長安之前,整個事件已經在他腦子裏形成了輪廓,隻是他需要別人的嘴替他出來,替他去做,而不是事情到了眼前,臨危想到的主意。”

孟先實想了好一會兒,呂言的話聽上去很有道理,可仔細想想又總覺得哪裏不對,隻是一時間想不到有力的辯駁點來,要按呂言的意思,那千古明君的名頭也甭要了,轉過頭,看向阿誠:“你看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