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會說才有競爭力(1 / 3)

要提高說話能力,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多練。有的人從小就伶牙俐齒,但真正的好口才,都是後天訓練出來的。好的口才,來自於平時的積累和訓練,它是一種厚積薄發的技巧。你若不想說話空洞無物,就一定要多加練習。同時,還要靜下心來去努力學習,拓展自己的視野。隻有這樣,你說出的話才會符合潮流、內容豐富。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而口才也直接影響著人們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同時直接決定著交往的好壞、事業的成敗。講究說話可謂是人人所需要也是人人必需,誰輕視了說話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誰就必將在交流中處處碰壁。

口才要展現出智慧

評價口才的優劣,不僅僅取決於講話者能否做到思路清晰、邏輯嚴謹,更取決於講話者的個人修養、思維深度。具有優秀口才的人總能在自己的講話中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令聽者豁然開朗。不難看出,充當講話者“筋骨”的是語言中蘊涵的哲理智慧,以及由此帶來的幽默、鮮活和深刻。

晉代文人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中的“警策”即是精練扼要而含意深切、動人的文句。而在《呂氏春秋》中則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文章無警策,則不足以傳世,蓋不能竦動世人。”口才也是一樣,思辨的警策之句是講話者心靈火花的爆發,是語言寶庫中曆經千錘百煉篩選出來的精辟之詞,因而它具有久遠的生命力。

談話中的智慧之言是點睛之筆,而在整個講話過程中,既要有詩情的流露,也要有哲理的闡發。如果隻講道理而沒有生動的形象,會使人感到枯燥。同樣地,如果隻有事例,沒有理論概括,也會使聽者感到膚淺。因此,如果說生動形象的事例是講話的“骨肉”,激情是講話的“血液”的話,哲理則是主宰講話的“靈魂”。

如果一個講話者在談話的過程中忽視了智慧哲理,其後果不僅僅是講話不精彩,甚至會暴露出自己的幼稚和無知。

好的談話不應隻是故事的堆砌或感情的衝突,而應是寓情於理、情中蘊理,從事入手進行深入的理性剖析,升華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並由此達到“理”“情”“形”的和諧統一。在闡述理論時,要盡量做到“闡前人之所未發,述前人之所未言”,以新見深、以新取人,要有新的觀點、新的解釋、新的分析角度、新的解剖方法,即要有大量新的信息,這才會使人耳目一新。當然,這裏的“新”同樣是有限度的,應該根據講話的背景、環境來選擇創新的方式,不能一味地追求奇特,否則就會有嘩眾取寵之嫌,甚至導致失敗的後果。

智慧的表達方式可以有很多種,智慧的口才也是因人、因事而異。例如:與精明的人交談,要思路廣博、多方論證,避免糾纏一點不放;與知識廣博的人交談,要善於抓住重點、辨析事理;與地位高的人交談,不要表現出一種自卑的氣勢;與富有的人交談,要從人生意義、社會價值等方麵來發揮;與貧窮的人交談,要從如何獲利的角度來探討;與地位低下的人交談,要表現出充分的尊重來;與有魄力的人交談,要表現出果敢的一麵來;與愚蠢的人交談,要從最有說服力的幾個要點上來反複闡述。

針對不同的目標對象,有策略地溝通,方能贏得聽者的信賴和讚同。

作為談話者,最重要的就是淋漓盡致而恰如其分地展示出自己的口才智慧,這既要求談話者擁有深厚的理論修養和知識功底,也需要談話者善於觀察講話環境和揣摩聽者的心理,從而將自己的智慧口才發揮到底。

事業成功離不開良好的口才

口才在許多成功人士的發展曆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成功人士正是依靠口才獲得事業成功的。

成功用口才善辯的人甚多,如蘇秦善辯,穿梭六國;晏子使楚,名揚千秋;解縉巧對,傳為美談;孔明機智,舌戰群儒;聞一多、魯迅、陳毅,更是現代能言善辯的口才泰鬥。可以說,口才對塑造這些名士、偉人的成功人生功不可沒。

說教者的好口才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領導者的好口才似戰鼓催征,促人奮進;經商者的好口才可使顧客盈門,財通三江。

在現代外交史上有一位久享盛名的人物,他就是美國外交家基辛格。在他漫長的外交生活中,有多次依靠高超的口才能力化解難題的精彩表現,從一定程度上說,口才讓基辛格的外交形象熠熠生輝。

1972年5月,尼克鬆總統和基辛格一起動身前往莫斯科,在途經維也納停留的時候,尼克鬆總統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主持人簡短介紹了尼克鬆總統與基辛格前往蘇聯的原因及要舉行的兩國首腦的會談。

在記者招待會上,《紐約時報》的記者馬科斯·弗蘭克爾問基辛格:“到那時,你是打算點點滴滴地宣布協定呢,還是來個傾盆大雨,成批來發表協定呢?”

基辛格回答道:“我明白了,你們看,馬科斯·弗蘭克爾同他們的報紙一樣,是那樣的公正啊,他要我們在點點滴滴與傾盆大雨之間任選一個,但這兩者之間無論我們怎麼辦,總是壞透了……我們打算點點滴滴地發表成批地聲明。”

全場的人哄堂大笑。

在莫斯科,美蘇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簽署,基辛格就在一家旅館裏向隨行的美國記者介紹這方麵的情況。

基辛格微笑著說:“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250枚。先生們,如果在這裏把我當間諜抓起來,我們知道該怪誰啊!”

記者們開始接過話題,探問美國的秘密。一位記者問:“我們美國的情況呢?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

基辛格聳聳肩:“我不確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的‘民兵’導彈有多少。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立即說:“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問道:“不是保密的嗎?那你說是多少呢?”

全場哄堂大笑。

兩次哄堂大笑的結果是,基辛格在輕描淡寫之間既保持了外交風範,又恰到好處地繞過了問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向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學習,而口才也是需要向他們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好口才是人生的一筆好財富,那如何擁有這筆“硬通貨”?你可以從兩個方麵去修煉:心理素質和狀態上的鍛煉以及外在知識背景和口才技巧的訓練。前者是內在因素,一旦你改變以往的觀點,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地感受和實踐,那麼你的口才能力就具備了大半。後者是具體口才技巧的學習,廣泛地閱讀加上不斷地模仿練習,就可使各種技法為你所用,並且能夠融會貫通,了然於心,那時,你就是一位真正具有好口才的人。

馬好好在腿上人好好在嘴上

口才是當代人完善自我的需要。欲審知其德,問以行;欲審知其才,問以言。

或許有的人會這樣說,能成為外交家和政治家的有幾人?自身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做著普通的事,具不具備口才無關緊要。這話就不對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認為言能顯才,你不以口才為能,而他人特別是管理者或領導者卻常常根據你怎樣說話來衡量你的綜合能力。因為口才是充分展示你的道德素質、思想修養、業務能力及工作作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窗口。透過此窗口,別人就可對自己進行全麵、深入地認識與了解,由此自己可取得他人的信任,從而把握住難得的機會一展自身的才華。

不知有多少人,憑著好口才,改變了自己平凡的命運。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舌辯之士甚多,那時縱橫家們遊說列國諸侯,或獻連橫之策,或獻合縱之計,一言既出,天下大變。名流之士憑借自己的善辯口才,得到君王的寵幸,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極為威風。

張儀就是以好的口才才當上秦國宰相的,當初他隻不過是魏國落魄貴族的一個後代。曾有一次,張儀被派到楚國遊說,與楚國宰相飲酒,不久,楚國宰相便丟了一塊價值不菲的玉璧,門客們便都懷疑是張儀偷走的,說:“張儀家裏貧窮,品德又不是很好,一定是他偷走了玉璧。”於是,楚國的宰相便派人把把張儀給綁了起來,拷打了幾百下之後才釋放。張儀的妻子得知後說:“唉!如果你不讀書遊說,怎會受到這樣的侮辱呢?”張儀卻對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忍俊不禁說:“舌頭當然還在啊。”張儀說:“這就足夠了!”之後,張儀果然憑著自己的辯才不僅雪了恥,還取得了秦國的宰相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