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隻小白鼠放到一個裝滿水的水池中心。這個水池盡管很大,但依然在小白鼠遊泳能力可及的範圍之內。小白鼠落入水後,並沒有馬上遊動,而是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小白鼠是在測定方位,它的鼠須就是一個精確的方位探測器。它的叫聲傳到水池邊沿,聲波又反射回來,被鼠須探測到。小白鼠借此判定水池的大小、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離水池邊沿的距離。它尖叫著轉了幾圈以後,不慌不忙地朝著選定的方向遊去,很快就遊到岸邊。

實驗至此,尚未結束,心理學家又將另一隻小白鼠放到水池中心,不同的是,這隻小白鼠的鼠須已經被剪掉了。小白鼠同樣在水中轉著圈子,也發出“吱吱”的叫聲,由於探測器不複存在了,它探測不到反射回來的聲波。幾分鍾後,筋疲力盡的小白鼠沉至水底,淹死了。關於第二隻小白鼠的死亡,心理學家這樣解釋:鼠須被剪,小白鼠無法準確測定方位,看不到其實很近的水池邊沿,以為自己無論如何是遊不出去的,因此,停止了一切努力,自行結束了生命。

心理學家最後得出結論:在生命徹底無望時,動物往往強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叫“意念自殺”。被剪掉鼠須的小白鼠喪生於水池,但不是被水淹死的,而是被那“無論如何是遊不出去的”意念淹死的。不可否認,這樣的悲劇不僅僅發生在小白鼠和其他動物的身上,也不同程度地發生在人的身上。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小白鼠所遭遇到的“水池”,就是所謂的逆境、困境,或者說是厄運。有些人在這個時候,就像被剪掉鼠須的小白鼠一樣,無限誇大自己所遭遇的逆境,以為橫亙在眼前的是厄運的海洋,“無論如何是遊不出去的”。對處境感到無比絕望的他們放棄了最後一搏的信念,鬆開了不該亦不能鬆開的手,任滿腔的理想、抱負、雄心壯誌,全部淹死在很淺很窄根本就不足以傷害到自己的“水池”裏。

漫漫人生中,苦難和挫折都是無法避免的。人不是戰勝痛苦的強者,便是向痛苦屈服的弱者。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遭遇了許多坎坷和痛苦,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雙耳失聰聽不到音樂節拍。但即便如此,貝多芬也從來沒有被困難和挫折嚇倒,反而愈挫愈勇,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創作出了一首又一首流芳百世的音樂作品。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在評價貝多芬的《歡樂頌》時,就一語道破了貝多芬麵對挫折和逆境走向成功的不屈精神:“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歡樂給了世界!”由此可見,這個世界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對於一個堅強的人,痛苦和不幸像鐵犁一樣開墾著他內心的大地,雖然痛,卻可以播種。

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說得好:“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苦難或挫折都不過是上天對我們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坑坑窪窪也是對我們意誌最好的磨煉與考驗。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蕩,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又何嚐不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呢人之一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麵對困難和挫折,不能隻是一味地抱怨、沉淪和絕望。其實,命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所不同的,隻是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和對環境的理解不同罷了。要知道,環境不會控製你的命運,隻有你,隻有你自己應對生存和生活的態度和表現,才能決定你的成功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