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戰後期,德軍節節敗退。在伊朗的親德勢力雖然在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支援下盡力掙紮,但畢竟不是力量強大的英俄軍隊的對手。1917年3月,在英俄軍隊進逼之下,臨時政府遷往伊斯坦布爾。4月2日,英俄軍隊在克爾曼沙赫會師。伊朗第一次聯絡德國對抗英俄的嚐試慘淡結束。
1933年,希特勒執掌德國,馬上與伊朗攀親戚,宣稱德伊兩國人民同屬雅利安民族,要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英俄。德伊兩國關係因而更加密切。德國派出近5000工程技術人員赴伊朗工作;伊朗的各個領域都能看到德國人的身影。德黑蘭大學等重要學府也交給德國人管理。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雙方貿易也迅速增長,德國很快成為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貿易額占到伊朗對外貿易的近一半。
在越來越熱乎的氛圍中,兩國越走越近。德國向伊朗軍隊提供了全部武器裝備,伊朗軍隊全副德式裝備;並由意大利幫助伊朗建立了海軍。麵對辛勤工作的盟邦朋友和蒸蒸日上的國運,禮薩?汗對希特勒真有些感激不盡了。但他始終沒有走出希特勒希望的最後一步:與德國結成真正意義上的同盟。禮薩?汗清楚,伊朗還不具備與英蘇對抗的實力,在大國的紛爭中遊走,力求避免災禍,才是唯一可取之道。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樹欲靜而風不止。與上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伊朗宣布嚴守中立。仍與上一次一樣,伊朗最終未能置身事外。
1941年,德軍把觸角伸向中東。在北非大敗英軍的同時,在伊拉克扶植了親德政權。英軍迅速作出反應,5月30日,英軍在巴士拉登陸,幾天後即占領了巴格達,摧毀了親德政權。與此同時,另一部英軍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軍隊占領了敘利亞和黎巴嫩。伊朗周圍已是危機四伏。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大敵當前,蘇聯和英國這兩個曾不共戴天的國家終於攜手抗敵。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英國須向蘇聯提供戰場急需的軍火物資。其中一條擬議中的通道,便是縱貫伊朗的鐵路。而這條鐵路線上,正活躍著很多德國人。
1941年7月18日和8月16日,英蘇兩次照會伊朗政府,表示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嚴重危害了兩國的安全利益,要求伊朗驅逐這些德國人。伊朗以這樣做會影響伊朗國內經濟發展和中立地位為由,複照拒絕。禮薩?汗在關鍵的時刻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與希特勒藕斷絲連,世仇們就要對他下手了。
1941年8月25日淩晨,英蘇軍隊從南北兩個防線入侵伊朗。蘇軍五千人兵分三路,迅速攻占馬庫、霍伊、拉什特、戈爾甘等地。英軍分兩路一路偷渡過伊朗與伊拉克的界河——夏台阿拉伯河,直取阿巴丹。另一路從伊拉克的哈納根出發,逼近克爾曼沙赫。
與此同時,英國海軍和空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襲伊朗艦隊和阿瓦士機場。意大利辛辛苦苦建立的伊朗艦隊基本被摧毀,伊朗飛機大多尚未升空就被炸毀。全部德式裝備的伊朗軍隊雖頑強抵抗,但無法阻止英蘇軍隊前進的腳步。
8月31日,英蘇軍隊在加茲溫會師。9月10日,英蘇向伊朗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朗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交出德國僑民,關閉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
即使到了這種時候,禮薩?汗仍拒絕交出德國僑民。如果禮薩?汗是一介平民,他的義舉無疑可以拯救很多朋友。但不幸的是他是一國元首,如此作為隻能斷送他的國家。9月16日,英、蘇軍隊逼近德黑蘭,伊朗危在旦夕。萬般無奈之下,禮薩?汗宣布遜位,傳位於其子,21歲的禮薩?巴列維。自己揣了一塊伊朗泥土,黯然登船,走上了流亡之路。
這位對軸心國忠心耿耿、治國有方而不會見風使舵的國王對政治已經厭倦了,想到加拿大養馬度過殘生,但英國不想讓他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牧場生活,把他發配到非洲的毛裏求斯。納粹德國占領伊朗後,英國人生怕希特勒派人劫持,再次秘密遷到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嚴加看管。1944年7月,因心髒病發作在南非去世。
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國、蘇聯簽署同盟條約。伊朗交出了全部交通設施和電報電話,軍隊也把對外防禦的任務交給了盟軍。蘇聯軍隊控製了伊朗的北部,英國軍隊控製了伊朗的南部。伊朗再一次喪失了大部分國家主權,遭到了事實上的瓜分。
此後,英國、美國通過伊朗北部,為蘇聯運去了三百萬噸戰略物資。
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現如今,隆美爾的德軍已經陳兵伊朗邊境,隨時可以為伊朗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