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中東的亂局,英國丘吉爾首相在下院發表講話:“我們非常強烈地指出了進一步混亂可能在整個中東導致的種種不幸後果,這些後果會附帶地影響今後對納粹作戰的交通,並威脅到正在與納粹生死搏鬥的俄國盟友的後方。為此,英國政府已經命令中東總司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恢複秩序。”
然而,現在有能力恢複秩序的不是英國首相的那張刀子一樣的嘴巴,也不是疲於應付的英國駐中東的60軍,而是正在西奈半島上磨刀霍霍的德軍。他們已經換裝了新式坦克,等待了兩個月,隻等一聲令下。
1942年8月5日,元首從蘇聯中部的霍爾姆下達命令:德軍中東軍團向約旦挺進。
約旦位於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的西 北,西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北與敘利亞接壤,東北與伊拉克交界,東南和南部與沙特阿拉伯相連。約旦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亞喀巴灣是唯一出海口。首都安曼和西部山地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月為7-14℃,7月為26-33℃。
約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7世紀初屬阿拉伯帝國版圖。公元1517年歸屬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建立外約旦酋長國。
在德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約旦根本沒作抵抗。德軍第51軍隻花了三天時間就陳兵約旦與伊拉克邊境,然後直搗伊拉克,奉命在兩伊邊境停下來。德軍第52軍和稀奇古怪的民族軍像一條蛇一樣,沿著濱海地區前進,在離土耳其邊境20公裏的地方停了下來。
當時,元首同時下達了另一條命令,部隊奉命到伊朗邊境就停下來。何時進攻伊朗?這要等待國際形勢進一步明朗化以後。
這正是隆美爾這兩天連吃飯睡覺都攆著找元首的原因——
→→→→→→→→→→
大轎車上,隆美爾繞了半天,最後才亮出此行的目的:要求元首批準馬上進攻伊朗。
李德臉色大變,扭頭望著窗外令人窒息的美景,不容置疑地重申:“沒有我的命令,不許進入伊朗。”
“可是,為什麼呢?能說說理由嗎?能給個解釋嗎?”隆美爾當頭被澆了一盆子水,不顧一切地喊叫起來,吸引了滿車人的目光。
現在輪到隆美爾扭頭欣賞外麵的風景了,元首安慰:“隆美爾,現在你的任務是陪我遊玩。也許那一天我高興了,會把原因說給你。”忽然他望著車外樂了:為了給他讓路,大轎車把牛車擠在一起,一隻牛正猛吃大嚼前麵車上的洋蔥,辣得它直流淚。
大轎車進入韋爾斯。這座奧地利中北部城市位於東阿爾卑斯山麓、特勞恩河畔。人口隻有2萬,有十三至十四世紀建的哥特式教堂、市政廳、古塔等古建築。工業有鋼鐵、農業機械、服裝、醫藥、食品等。今天在此舉行盛大的全奧農業博覽會,身穿民族服裝的農民們熙熙攘攘集中在市政廳前麵的小廣場上,尤如集貿市場,接受帝國駐奧地利總督、德國青年團全國總書記席臘赫的檢閱。
席臘赫忽然停止了演講,呆呆望著這輛豪華的大轎車,當發現車上竟然坐著元首時。他抽搐了一下,猛然驚叫一聲,馬上跳下講台向車後追來。
林茨是上奧地利州的首府,也是奧地利的第3大城市,是奧地利北部中心城市,大約在捷克邊境以南30 公裏,多瑙河從市中心穿過。城市人口將近13萬。希特勒的少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這座城市度過的,他的父母被埋在靠近林茨的一個小鎮裏。
林茨的主廣場是奧地利最大的廣場。廣場上的三位一體柱最引人注意,是巴羅克風格的極好的例子,它的外形象市議會廳一樣屬於彼德麥式,同時也保留一些早期的文藝複興式的元素。珀斯特靈博格教堂位於珀斯特嶺博格山上,自遠處就可以看見這座教堂的雙尖塔,是一處很美麗的景觀。教堂在1748年建成,內部有很多精美的人物雕塑造型。教堂成為林茨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和一座頗受歡迎的婚禮教堂。
尼博龍根橋是連結林茨的北岸和南岸的主要的橋。希特勒在林茨生活期間,經常為兩岸交通煩惱。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了多瑙河河上的尼博龍根橋。這裏是給多瑙河和林茨拍照的最好的地方。
林茨堡位於林茨老城的北麵,延伸到多瑙河的山腳小丘上。從主廣場向北走不太遠便可到達林茨城堡。它建造在799年,這座城堡已經被重建過多次。從1938年起它是上奧地利的博物館。展覽包括從中世紀到現代藝術,曆史兵器和民間工藝品。
烏爾蘇裏南教堂是至今為止最堅固的教堂,它有彎曲的正麵和兩個尖頂以及雕像。這是座女修道院,也是青年希特勒百畫不厭的地方,幫助他填飽了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