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研製出自動步槍(2 / 2)

→→→→→→

施佩爾洋洋得意地解釋道:“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槍彈擊發後的火藥氣體被導出槍管,進入導氣管驅動活塞帶動槍機動作,完成拋彈殼,子彈上膛,導氣管位於槍管上方,延伸到槍口附近。可選擇單發、連發射擊模式,由容量30發子彈的弧形彈匣供彈。機匣等零件采用衝壓工藝製造,易於生產成本較低。”

戈林打斷了他的話:“親愛的施佩爾工程師,這是政治局會議,不是董事會。時間這麼緊,大家都餓著肚子呢。我們不想聽具體的數據報表,你隻須要說出射程和射速就行了。”

施佩爾解釋:“射程有500米,射速定在200發。彈匣裏能裝30發子彈呢。”

希姆萊一臉的不以為然:“彈匣容量30發子彈就把你樂成這個樣子了,人家蘇聯的波波莎彈匣能裝71發子彈呢。”

“那是衝鋒槍、手槍彈。再說,波波莎裝彈超過65發就容易卡殼。”施佩爾耐心地解釋。

凱特爾粗聲粗氣地叫喊:“真是吃飽了撐的。步兵當然要用步槍,還要拚刺刀。用這些花裏胡捎的東西,浪費子彈不說,容易消磨士兵們的鬥誌。”

他的話引來了一片喝彩,隻不過是倒著喝采。戈培爾揮舞著細胳膊奚落他:“虧你還是陸軍元帥,說出的話簡直像日本軍閥。按照你的意見,我看連步槍都省了,直接讓士兵們拿著長矛騎馬衝鋒就行了。”

李德說出自己的憂慮:自動步槍雖然設計理念先進,但是必須使用新式彈藥,無法利用原有的大量貯藏的毛瑟步槍子彈。實戰中子彈消耗量非常驚人。一個國家在戰爭中重新準備一整套新式彈藥係統,並且滿足戰鬥需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施佩爾不得已又得從頭解釋一遍。美軍最近研製的勃朗寧BAR輕機槍,也是作為突擊武器來設計,希望能夠單兵攜行行進間射擊,進行突擊作戰,壓製敵方火力。但是由於觀點上的局限,仍用傳統步槍彈藥,這就造成了整槍設計的問題:太重,步兵攜帶仍然不便;後坐力太大,影響精度。而德國選取中間型威力槍彈,就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德國設計師根據實戰需要,選擇了30發弧形彈匣。30發彈匣重量適中,單兵可以大量攜帶。同時30發子彈,能夠很好保證火力的持續性。在實戰中,三、四個手持自動步槍的德軍士兵,往往可以壓製住一個班的手持M1的美軍士兵,或者數量更多的使用波波莎衝鋒槍的蘇聯士兵。

施佩爾最後說:“自動步槍所用的子彈仍然是7.92毫米口徑,隻是彈藥長度縮短三分之一,這樣一來子彈生產線就無需作較大的改動……”

“好!”元首打斷了他的話,使勁拍了一下大腿,由於用力過猛,他痛得呲牙咧嘴,“我命令迅速投入量產。每個月生產多少?3萬枝?”

“如果說生產線改造就緒,從九月份開始,每月能生產5萬枝。”施佩爾激動地使勁拍著胸脯,把自己拍得劇烈咳嗽起來。

“好極了。”元首又一次猛拍大腿,這次不光是呲牙咧嘴,而且手掌麻木了。他強忍著疼痛,邊吸冷氣邊咬牙切齒地說:“我要像蘇聯人對付日本人一樣,用自動步槍對付蘇聯人。哎喲——”

李德不由地睇了眼冉妮亞。要在平時,她早就上來替他按摩了。可這是山莊,何況愛娃像防賊一樣提防著她,不住地從窗戶外向裏張望。

裏賓特洛甫建議元首起個名字:“我的元首,五年前你起的‘大眾汽車’現在風靡全球,你應該給這種自動步槍也起個響亮的名字。”

“叫StG42吧。意思是1942年研製成功的突擊步槍。”元首脫口而出。看來他早就等著這一句。

“好”“不錯”“元首英明”爆發出一陣恭維聲,元首又改口說:“還是叫自動步槍吧,這樣叫確切點。”大家楞怔片刻,再次豎起大姆指一陣恭維。

饑腸轆轆的政治局委員們起身吃午飯。李德又想起什麼,扯著施佩爾的袖子道:“施佩爾,這個突擊步槍、虎式坦克、豹式坦克,還有新式潛艇等等一律保密。何時上戰場由我說了算。”

“是。”盡管不解,施佩爾還是猛然一個立正。走在他後麵的冉妮亞猝不及防,一頭撞到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