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時天下大勢,西歐已經姓希,北歐大半歸順,英國孤軍奮戰,美國保持中立,歐洲大陸上隻剩下一個勁敵,這就是蘇聯。
一山不容二虎,一個蜜蜂窩裏隻能有一個蜂王,希特勒與斯大林這一對新婚夫妻蜜月一過,赤.裸裸的生存問題就擺在麵前,加上兩人的性格不合,誌趣不投,德蘇戀人開始吵架了。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把用德意誌的劍犁取東方的土地當成既定方針。多年以來,消滅蘇聯是希特勒堅持一百年不動搖的基本國策。1939年與蘇聯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隻是他避免兩線作戰的權宜之計,一旦時機出現,他隨時準備撕毀條約進攻蘇聯。
1940年6月初,法蘭西戰役已成定局。希特勒向德軍A集團軍群總司令倫德斯泰特吐露心聲:“我真正的偉大使命,是同布爾什維主義算賬。”7月21日,也就是剛剛開始對英作戰不久,希特勒下令開始準備對蘇作戰,不久責成最高統帥部和陸軍參謀總部製訂在1941年春進攻蘇聯的方案。
德軍在不列顛空戰中的失利也促使希特勒做出了冒險進攻蘇聯的決定。由於英國掌握了先進的雷達技術,對英倫三島的大規模空襲遭到了英國空軍的迎頭痛擊。德軍的海軍是池塘的鴨子,德國最強大的俾斯麥在南大西洋被英國軍艦送到海底,德軍如果貿然發動渡海登陸,必將遭受巨大損失。
麵對這種進退維穀的境地,希特勒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他認為英國之所以堅持不屈,是寄希望於美蘇兩國,如果蘇聯被摧毀,英國的最後希望就會破滅,就會不戰自降了。10月12日,希特勒下令無限期推遲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其實是已經放棄了這一計劃。
進攻蘇聯將會是一場艱巨的戰爭,畢竟蘇聯不同與法國或波蘭,它有著強大的軍事工業實力和廣闊的戰略縱深,這一點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是有著清醒認識的。希特勒寄希望於發動一場大規模的突然襲擊來一舉擊潰蘇聯,這就對戰役的突然性和隱蔽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希特勒是一個天生的演員,他希望通過一係列政治活動使斯大林相信,德國不會在滅亡英國之前進攻蘇聯。他甚至企圖以拉攏蘇聯瓜分戰後世界為誘餌,使斯大林對當前的蘇德友好深信不疑。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和他的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一手導演了這場政治活劇——邀請莫洛托夫訪問柏林。
莫洛托夫抵達柏林的當天,在柏林車站站台上,德軍外長與蘇聯外長熱烈擁抱,而在總理府上,希特勒對將軍們發布了“第18號指令”。他在指令的第五條明確寫道:“為了摸清俄國在最近的將來的態度,已經開始和俄國舉行政治會談。不管這種會談的結果如何,根據口頭命令為東線所進行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應繼續進行。有關這方麵的指令即將下達。
當然,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自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斯大林一直恪守諾言,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予德國巨大支持。
1940年,斯大林滿懷欣喜地注視著德國的戰車開上了通往西方的道路。蘇聯從來沒有真理的《真理報》不斷對德國武裝部隊的輝煌勝利表示最熱烈的祝賀。他原本是希望納粹德國與英法兩虎相爭,他好漁翁得利。然而法國的快速淪亡卻大大出乎斯大林的預料。希特勒接下來的行動更加引起了蘇聯的懷疑和指責:1940年8月,德國在事先沒有通報蘇聯的情況下同芬蘭達成了協議,前者向後者提供武器,而後者則允許德軍過境到挪威。
9月德國對羅馬尼亞提供安全保障,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斯大林對於德軍下一步的動向感到了疑惑和恐懼。一方麵,他加強了對德國的綏靖,特別是在經濟方麵供給了德國更多急需的戰略物質。
此時斯大林的典型態度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德國不是對烏克蘭的小麥垂涎三尺嗎?好吧,我給你給夠,你不惦記了吧?德國不是沒有石油嗎?好吧,我給你供應。德國不是不產棉花嗎?好呀,哈薩克斯坦的棉花剛摘下來趕緊裝車。假如希特勒要美女,斯大林也會毫不遲疑地給德國送去。
另一方麵,他又急切地想知道德國會不會或者會在何時進犯蘇聯。正在這時,10月13日裏賓特洛甫發來了邀請蘇聯參加德意日《三國條約》的信件,斯大林也急於了解希特勒的想法。莫洛托夫就是擔負著這樣的使命登上了開往柏林的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