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初戰失利(1 / 3)

蘇伊士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公裏,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它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

蘇伊士運河建成後,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公裏;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公裏;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公裏,

蘇伊士運河於1859-1869年由法國人投資開挖,由10萬埃及民工的白骨鋪成。後來,英國收買了運河公司40%的股票,英法共同掌握運河經營權,運河區成為埃及的國中之國,掠走巨額收益。

1940年夏法國對德投降後,英國樂嗬嗬地獨自掌握了運河的管理權。隆美爾登陸非洲後,派出飛機轟炸運河,

英國著名魔術師賈斯帕?馬斯克林作為特戰人員成為英軍的一名中尉,主持用探照燈和錫片反射器造成光幕幹擾德軍飛行員的夜間視野,輔以白天的防空炮火,使得轟炸精度大大下降。保護了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隻要跨過這條人為製造的河流,德國軍隊就踏上了亞洲的土地,然而這一步並不是輕而易舉的,注定要用腥風血雨來換取。

德意軍隊占領運河西岸後,部隊連續作戰半個月,人與裝備都已經非常疲勞,坦克履帶和炮塔裏鑽進了細沙,急需清理,在沙漠裏,坦克與車輛的發動機磨損非常嚴重,一些坦克發動機要大修,大量車輛需要維修。

李德要求部隊強打精神突破蘇伊士運河,第1軍的一個前衛營緊緊跟在敗退的印度部隊衝上了伊斯梅利亞大橋,一名中尉開著摩托車越過印度兵呼嘯而過,到達東岸,這時,大橋上火光一閃,在一陣春雷般的巨響中橋塌陷了,印度兵、一個連的德國兵連同4輛裝甲車與7輛摩托車一同掉入運河裏。那幾個德軍士兵體驗了最先踏上亞洲土地的狂喜後,被印度士兵的刺刀挑死。

隆美爾下令部隊就地休整三天,喘一口氣並修複裝備。在尼羅河戰役中幸運逃脫德軍包圍圈的英軍、南非軍、新西蘭軍與印度軍隊的一些散兵流勇萬涓細流彙集成河,利用這三天時間,從塞得港到蘇伊士城日夜構築工事,用大型推土機堆起高達十米的沙牆,把水泥管埋進沙牆裏,構成一處處機槍巢。

英軍把坦克與裝甲車隱蔽進沙牆裏,還把連接儲油罐的油管伸進東岸水裏,等到好不容易逃過槍林彈雨的德軍衝到對岸時燃起熊熊大火。靠河的一麵沙牆是近乎七十度的陡坡,人踩在上麵爬一步退三步,根本無法立足。

1942年5月18日,星期一,德軍無數的炮隊開到了指定的地區。淩晨5點,幾萬發各種口徑的炮彈,拖著桔紅色火焰照亮黎明前的黑暗。大地被火光映亮,蘇伊士運河被濃煙籠罩。在持續40分鍾的炮火準備中,一部分英國匆匆構築的運河工事被持續的炮擊轟塌。

炮擊剛一結束,德軍步兵和工兵抬著橡皮艇跑向運河,坦克吼叫著,碾壓著衝破破爛鐵絲網,歌利亞掃雷小坦克和工兵清理運河西岸的地雷,步兵從燒焦的赤楊林樹墩子後麵,從上下起伏的沙土斜坡後麵向河邊躍進。冒著對岸密集的劈啪槍聲和炸起的火光衝到河邊,

“噠噠噠”英軍的機槍瘋狂地掃射著。許多爆炸開的黑色煙柱子,在直徑有一哩來寬的、已經被打得坑窪不平的沙土地上,象旋風一樣向空中卷去,間或在旋風的頂端托著破碎的橡皮艇和人的肢體。炮彈彈片飛濺,機槍彈雨潑灑著,像分水的犀牛一樣,把進攻的德軍劈開了。

炮彈爆炸的黑色煙火越來越緊地掃蕩著大地,榴霰彈的斜著飛出來的,刺耳的尖叫聲越來越密地潑在進攻的人的身上,貼在地麵上的機槍火力越來越殘忍地掃射著,他們打擊進攻的人,不讓那些提著橡皮艇進攻的人靠近河畔,許多橡皮艇在中途就被打得千瘡百孔,運河邊遍地都是泄了氣的、打成稀巴爛的橡皮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