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鈴聲再起,麗達又叫喚他,李德狠狠地說:“不管誰的電話,就說我不在。我不想喝裝在新瓶子裏的老酒。”
麗達老老實實地對著話筒說:“元首已經交待過,他說他不在。”半晌他悟住話筒對李德說,施佩爾要向他彙報半月軍工生產數字。他一躍而起,一把奪取話筒。
最後,他與約德爾一本正經地商討。兩年前意大利參戰後,一路從利比亞攻入埃及,一路從意屬索馬裏和花了三年時間好不容易占領的阿比西尼亞、也就是埃塞俄比亞向英國殖民地展開攻勢,曾攻入蘇丹並攻占了英屬索馬裏。
不久英國人反攻,無能的意大利丟了夫了又賠兵,連本帶利賠了個精光,在東非丟了埃塞俄比亞和意屬索馬裏,北非差一點丟掉整個利比亞,最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墨索裏尼向希特勒求授。德軍經過一年多的征戰,以高昂的能源為代價,才收複了利比亞,並攻入埃及的心髒地區。
墨索裏尼是挑起非洲戰事的始作俑者。按照希特勒的本意,德軍在北非的任務僅僅是不讓利比亞崩潰。誰料隆美爾積極性太高,不斷擴大戰事。李德接手北非戰事後,馬上對北非戰局有了新的理解:德國的最高統帥部始終不曾認清非洲戰場的重要性。他們不知道隻要用相當少的兵力,即足以在近東地區大獲全勝。從它們的戰略和經濟上的價值來說,要比征服蘇聯南部的頓河河灣劃算得多。征服中東足以解除德國的石油荒。假使非洲軍團能夠再增加幾個師的兵力,並且保證補給充足,就可以擊敗在近東地區的整個英軍部隊。
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增加兵力和裝備,還必須要保證對非洲軍團源源不斷的供應。他深刻理解到現代戰爭打的是後勤戰,因而必須要從英國人手裏奪占馬爾他,這是整個北非戰役的重中之重。
實踐證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李德比巨人更有遠見。他大膽改進政治結構,大力增加軍工生產,盡可能緩和國內外矛盾,從空軍、海軍和黨衛軍中壓榨出150萬兵員,這些作用到德軍攻占托布魯克戰役期間就凸現出來了。
德軍在北非作戰,正如客場比賽一樣,不得不受主場的影響。利比亞是意大利的殖民地,那怕被德軍從英軍手裏奪回,也不會變成德國的殖民地,就像請人幫忙一樣,你永遠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隆美爾對意大利軍隊的評價是“一群隻會挖溝的人。”但放屁也會添一點兒風,意大利的7個師一直隨隆美爾征戰,那怕不出力、考勤表上有人家的出勤天數,按理說你還得給人家開工資才是,更何況意大利海軍一直任勞任怨地給你送給養。現在人家提出由德意兩國共管,也是擺得上桌麵的事。
與元首的意見一致,約德爾堅決反對讓意大利參與埃及的管理,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元首還是懂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十分之一的國土被法國占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海外殖民地被如狼似虎的各國搶走了,連聲謝謝地沒說一聲。同時,李德從長遠考慮,德軍無力長期占領中東,根本出路在於扶持親德政權實行中立,不至於讓德軍士兵陷入泥潭,成為暴露在英美軍隊麵前、防不勝防的寬大側翼。
這樣一來,德軍就得做出犧牲:墨索裏尼的目的:要麼同意共同管理埃及,要麼你得支援收複東非。送佛送到西,幫人幫到底。東非戰役是軸心戰略的一部分,你不幫誰幫?誰讓你是軸心老大?你以為老大是那麼好當的?因而最後元首決定:犧牲一個師的德軍,配合意大利出兵東非。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個孩子就是德軍第1軍第23摩托化師,隻當沒生過這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