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節 金字塔在招手。(2 / 2)

“長官,我們應該往那裏衝?”坦克停在他們麵前,那個胡子拉碴的車長從炮塔裏探出頭問道。卡爾梅克人一邊用袖子擦著下巴上的汙漬,一邊艾艾地說:“德、德國士兵怎麼能不刮胡子?你的上司是、是誰?”車長似笑非笑地回答:“我的上司是你呀?”

亞曆山大通往開羅的道路上塵土飛揚,頭上飛機穿梭,十幾架勇敢的皇家空軍飛機與幾十架德國飛機糾纏在一起,機關炮的聲音響徹雲霄,一朵朵爆炸的雲花遍布天空,每分鍾都有拖著黑煙的飛機載向地麵。地上300多輛坦克和不計其數的車輛滾滾向南,新西蘭軍分別向蘇伊士和開羅撤退。成群結隊的阿拉伯人圍向德軍,向他們推銷自產的小商品。

兩天前占領吉薩的德軍也衝過河來,與自北而來的德軍呈夾擊之勢。德國進攻之初,英國地中海艦隊從蘇伊士灣向開羅周圍發射巨大的炮彈,很快在德國空軍圍攻下,退入紅海,一直退到蘇丹附近的海麵上。

“嗚——嗚——”兩艘意大利“雇傭兵隊長”型巡洋艦駛入亞曆山大港,從“阿布魯齊”號上牽下來一匹裝扮得花裏胡哨、渾身叮當作響的白馬,墨索裏尼當著元首的麵,跨上戰馬在碼頭馳騁起來。騎馬與駕駛飛機是意大利領袖的長項,他不會放過炫耀的機會。

這匹馬專程從意大利米蘭運來,他要騎著它進入開羅。阿拉伯人把開羅叫做“卡海勒”,意為征服者或勝利者。日前,德軍第1軍第11坦克師越過尼羅河直指塞得港,第12軍南下開羅,而德軍第2軍拖著疲憊的身軀沿尼羅河西岸逆流而上,意大利軍隊遠遠地跟在後麵。在他們前麵,英勇善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像小雞一樣撲騰著到處飛。他們是勇士,被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勇士。

尼羅河,這條世界上著名的大河,流貫開羅市區後,分為兩支,繼續北去,注入分隔歐非大陸的地中海,形成了廣闊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通都大邑開羅,就在這個三角洲的南部。

開羅因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彙集了四麵八方的客商。在某些街區,偶爾還可見到騎著毛驢放牧的村姑。漫步街頭,可見各種膚色的人。本地人,寬袍大袖、儼然古風;英國人穿著軍裝、露著大腿。現在,這裏又要換主人了。當地人似乎對更換主人並不感到奇怪,他們更關心自己的生意。未免新奇。

在開羅,隨處可見的建築物是宣禮塔。在阿拉伯語中,宣禮塔稱之為“彌沾恩”,指宣禮員站著呼喚人們祈禱的地方。從公元7世紀起,隨著伊斯蘭教在西亞、非洲一帶廣泛傳播,清真寺建築藝術不斷發展,宣禮塔也演變為各種不同的式樣,成為清真寺建築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成為開羅城區的一大靚點。

1942年5月15日,天高雲淡,陽光燦爛。在開羅以東的開羅體育場,德國國旗、意大利國旗與紅、白、黑、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的埃及國旗並肩迎風飄揚,貴賓席的背後牆上,由一隻金色的鷹組成的國徽前麵站著德意誌帝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裏尼,德國非洲軍團總司令隆美爾,還有前埃及國王阿巴斯?希勒米二世和墨索裏尼派專機接來的國民議會代表。樂隊緩緩高奏起《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國歌》。

希勒米二世國王充滿感情地給元首上了一堂曆史課。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達412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河穀和三角洲。主要是阿拉伯人。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信徒主要是遜尼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

埃及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正如伏爾加之俄羅斯、黃河之中國一樣,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穀;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麵積4%的河穀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