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角色設定(曆史人物可參閱資料:希特勒班底的主要人物部分)

【主角】:

李德,男,25歲,來自大西北,英俊健壯,皮膚白皙,語言樸實,理智型的人,堅定、沉靜、謹慎、穩重;性情平和;辦事認真細心、有韌性、不善言談和交際,但後來一切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當代納粹德國獨裁者希特勒。

【配角】

冉妮亞,女,22歲(1941年,下同),拉脫維亞裏加人,聰明能幹,美麗大方,好交際、健談、機敏;適應能力強,風情萬種;獨生女,個性張揚,有虐戀會傾向。她分別受過拉脫維亞總參謀部、蘇軍格魯烏和德軍的特工訓練,成為德國元首的保鏢兼情人,積極為其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

麗達,女,22歲,喀山國立大學學生,入伍後參加蘇軍特種行動被捕,因心理疾病(受虐狂)被德軍控製,成為冉妮亞的助手,亦成為元首的死忠和技藝高超的情人。

克拉斯克伊柳姆日諾夫,卡爾梅克人,男,35歲,粗壯高個,皮膚較黑。語言作生動粗獷。主動投靠德軍,成為德軍的重要幫凶和德國元首的朋友。性格外向,精力充沛,主動積極,雷厲風行,足智多謀,意誌堅定。目標意識非常強。情緒發生迅速、強烈、熱情、樂觀、率直、衝動、莽撞。剛愎、暴躁、倔強甚至挑釁;一旦精力耗盡則情緒低落、信心受挫;煩躁、粗心。懷著為卡爾梅克民族爭取自由的夢想,他為德軍做出了貢獻。

施蒙特:元首的陸軍副官。

安德裏,男,31歲,奧地利人,學者模樣,戴眼鏡。語言上有點學究氣。有時過分追求條例性與邏輯性。性格內向,孤獨怕羞,情感冷漠。喜歡獨自活動。不怕困難、 善於體察別人不易發現的問題。順從;多愁善感;膽小,憂心忡忡,猶豫不決;缺乏自信,常為小事而動感情,同樣有理想主義傾向。因受到黨衛軍的羞辱,與黨衛軍格格不入。在炙熱的利比亞沙漠,他的騎士作風和俠士作派得到體現,然而最終證明,理想主義終究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一般角色】:

愛得萊德,女,21歲,元首專機服務員,長相平平,善解人意,實為元首的貼肉背心。

格魯勃斯,男,24歲,原德軍少尉,同性戀者,矮小壯實。說話隨意粗野。性格外向,好鬥。情緒高度不穩定,容易興奮、衝動。往往對人、對社會表現敵意和攻擊行為。忠於職守,立場堅定,講義氣。

米沙,男,23歲,俄國人,又瘦又高,受到大學教育和格魯烏訓練。說話很率直,很理性。性格固執,敏感多疑,性情善良,缺乏克服困難精神。對蘇聯的“縱火者命令”和納粹德國的種族屠殺均視為罪惡。與他善變的情緒一樣,他的思想也常處於變換狀態:當他成為德軍俘虜,了解到德國與其他西歐人民的生活後,顛覆了自幼熏陶的信念。發現與德軍有更多的共鳴。在非洲受到自由主義與民主政治的啟蒙,使他最終摒棄了布爾什維克與國家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一名堅定的自由戰士。

鮑斯特,男,19歲,原德軍下等兵,強奸犯,奶油小生,說話有點娘娘腔。心理發展不成熟,常以自我為中心。社會適應和人際關係很差。感情豐富而不深刻。熱情有餘,穩定不足。內向、柔弱、敏感、靦腆,情緒脆弱,畏縮、順從;多愁善感;膽小,憂心忡忡;能夠執行任務但有時需要強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