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夾心餅”到課堂評價
教學故事
作者:張曉林
前不久,我一連上了幾堂校內公開課。在這幾堂課中,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當我要請某學生站起來單獨朗讀課文時,他們就會一下子矮半截——頭埋得低低的!沒有幾個願意站起來朗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揭開這個謎團,我找來張樂同學詢問,他是個膽大的孩子,平時回答問題挺積極的,可在最近的幾次公開課中卻不肯主動站起來讀課文了。他的回答令我吃驚:“老師,你平時檢查我們朗讀時,總是先說‘請大家仔細聽,××同學有沒有讀錯的地方?’於是,大家都扳著手指頭數他讀錯了幾處。想到將要接受同學的‘彈劾’,我就會特別緊張,越緊張就越讀不好。平時倒覺得沒事,可是有老師來聽課了,如果被找出那麼多缺點,多難堪呀,這樣就不敢讀了。”
啊?問題竟然出在這裏!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為了打破教師一個人“壟斷”評價的現象,我有意開放了課堂評價,特別是對學生朗讀的評價。對這種做法,我還一直挺滿意的:聽的孩子都豎著耳朵,讀的孩子就格外用心,評的孩子更有理有據,何樂而不為!我甚至跟其他老師吹過:“我們班有幾個孩子真厲害,評價起別人的朗讀來頭頭是道。”想不到正是這些“高水平”的評價,卻刺傷了同學的自尊心,扼殺了他們朗讀的興趣!
慚愧呀,我沒當好這個“引導者”的角色,我不該隻叫他們用挑剔的耳朵去聽,也該讓他們帶上欣賞的耳朵!更確切地說,應該給他們一點評價的技巧!
該上《草原》這堂課了。在初讀課文時,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地與文本接觸,我故作神秘地說:“同學們,咱們今天用打擂台的形式來讀課文,讀得好的就可以站到這個‘擂台’上,誰能站到最後,誰就是今天的擂主!”
“老師,你來做評委吧?”郭若媛著急地說。“不,評委嘛,還是由同學們擔任。”聽到這句話,郭若媛的目光一下子黯淡了許多。我意會了,揚了揚手中的獎牌:“今天老師還想選出最佳小評委呢!”
學生們疑惑地看著我,不知道我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還等什麼?快抓緊時間練練吧!”趁大家忙著準備的當兒,我悄悄對郭若媛說:“呆會兒,老師請你做評委,相信你的評價不會挫傷同學的自尊心。”我故意把“相信”兩個字說得很重。
不一會兒,王富最先舉起了手。他朗讀時,聲帶繃得特別緊,聲音會變調,以往我不敢多叫他讀,因為他一讀,其他學生就會在下麵偷偷地笑。今天,我第一個把他請了起來。不出所料,他的朗讀遭透了,沒等他讀完,早已“小手如林”了:“王富讀錯了好多處,把平舌音讀成翹舌音了。”“你把這句話讀成了破句……”“我給你數了一下,你打了六個疙瘩……”聽著同學們的批評,王富的頭越來越低了。這時,我示意郭若媛站起來,她說:“王富同學也有好的地方,他膽子最大,敢第一個上台,應該得到表揚。”我看到王富同學的臉因為激動而漲得通紅。我順水推舟說:“郭若媛真會評價,第一塊‘最佳小評委’的獎牌非她莫屬!你們隻看到了王富的缺點,而她卻能看到王富的優點,相信王富同學在她的鼓勵下,下次讀得會更好。”
擂台賽在繼續,學生的評價也在繼續:“你讀得很通順。”“你的聲音很響亮。”“你真了不起,一個字也沒讀錯。”同學們的評價又都成了讚美和鼓勵。我及時進行調整:“同學們。你們能抓住別人的優點進行評價,讓對方聽了心裏甜甜的,這很好。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恭維別人,那會讓別人誤以為自己已經很好,不需要再努力了。最好的評價是聽了既讓人心裏舒服,又能讓人進步。這可是門高深的學問啊,就看你們能不能找到竅門。”此話一出,趙睿博就舉手了:“老師,我來試試。”他清了清嗓子,“聽了路加寧的朗讀,我覺得她已經讀得很熟練了,既正確又流利,但是她每句話都讀得一樣快,要是能有點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就更好了。”我由衷地感到高興,說:“你先給我吃了一顆糖,讓我心裏甜滋滋的,然後再趁熱打鐵指出努力的方向,是這樣嗎?”趙睿博高興地點了點頭。“你是怎麼想到用這種評價方法的?”“我是從老師您這兒學的。上次我讀得很差,本以為你會批評我,可你卻沒有,還說我聲音好聽,要是再讀得通順點就好了!我覺得這樣的評價聽起來挺舒服的。”哦,他能結合自己的學習體驗來評價了。“真不錯,第二個最佳小評委就是你了!”我高興地說。“老師,我知道了,我們在評價時可以先抓住優點表揚一番,然後指出不足,最後說些鼓勵的話,這種評價就好像我最愛吃的夾心餅幹,有三層呢!”“好一塊富有創意的夾心餅幹!同學們,那中間一層才是精華所在!”
在這堂課中,我欣賞到了學生最出色的朗讀,也聽到了他們最精彩的評價。“夾心餅”式的課堂評價,讓我的課堂又一次煥發出無窮的生機。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