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性才是真教育
杏壇抒懷
作者:方智範
法國思想家蒙田曾說,“一個構造得宜的頭腦勝過一個充滿知識的頭腦”。法國當代哲學家、教育家埃德加·莫蘭在談到教育時也說:“教育的任務不是純粹的傳授知識,而是傳授使我們據以理解我們的地位和幫助我們進行生活的文化。同時,它也是一種促進開放的自由的思維方式。”如果說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把知識“箱格化”,以期培養一個“充滿知識的頭腦”,那麼,未來的教育就應該是培養具有“構造得宜的頭腦”。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懂得教育對象——學生,並善於開發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以“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和諧發展的人。
講到“以人為本”,總有人覺得它是個舶來品。其實幾千年前的孔子、莊子,早已投出了認同的目光。孔子是中國教育的奠基者,他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種政治倫理思想,也是一種教育智慧。
教育中的“仁愛”就體現在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中。《說文解字》對“仁”的解釋是:“仁,親也。從人從二。”五代文學家、書法家徐鉉的解釋是:“仁者兼愛,故從二”。“二”就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也說:“推己及人。”這都說明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要仁愛,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在教育中,我們也應繼承這一思想。教師不僅要把自己當成人,更要把學生當成人,這是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的基礎。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做“君子”,即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學問的真正的人。
一個真正的人,要有“誌廣思遠”的獨立人格和思想。一個真正的人是不會把自己當成工具的,推己及人,也不能把別人當工具役使。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然而,反觀20世紀工業時代,人已淪為工具,而批量生產也影響了學校教育——批量生產社會需要的各種人。這讓我想起古希臘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攔路大盜名叫達馬斯忒斯,外號“鐵床匪”,他常把行人請到家中,招待吃喝,然後讓他上床休息。但他的床有長、短兩張,他總是強使身高的睡短床,截去長出的部分;身矮的睡長床,拉長他的身體,使與床齊。如果教育也像達馬斯忒斯一樣,拉長截短,使之整齊劃一,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果學生隻是教學工具、考試工具,當他們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隻能是社會這個複雜機器上一顆沒有思想、沒有人格的螺絲釘。談何學生的全麵發展、終身發展?所以,做一名教育工作者,隻有把學生當成一個真正的人,學生才能釋放身為種子的天性,才會在你的澆灌、施肥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教育才能達成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目標。
我想起唐代柳宗元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中講述的種樹之道。有些人種果樹總是種不活,因為他們一會兒培土、澆水,一會兒搖搖樹幹,看看它是否牢固,一會兒刮開樹皮,看樹是否還活著。而郭橐駝之所以能把樹種活,是因為他“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天”是自然界的固有規律,“性”是生命體的自然本性。《中庸》也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樣的教育理想就叫自然之道。順應人成長的固有規律,為其提供一定的條件,幫助他實現其自身的本性,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