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傷醫背景下三甲醫院安全管理的思考
衛生與醫療管理
作者:文張 毛汛 張鵬 楊京山 王新華
摘要:暴力傷醫等違法犯罪行為近幾年在我國各地頻頻發生,對廣大醫護人員的身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傷害,對我國的醫療事業造成了極其惡劣影響,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間接傷害。而三甲醫院的保衛部門應如何控製暴力傷醫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是本文的討論內容。
關鍵詞:暴力傷醫 醫院安全保衛 醫警聯動 安防係統應用
近年來,我國多地頻發暴力傷醫、殺醫以及在醫療機構聚眾滋事等違法犯罪行為,引發了全社會震驚和關注之餘,也帶給醫院及醫院保衛部門一個嚴峻的挑戰。
這些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麵的:客觀上,全民醫療保險體製不健全,補償機製不到位;人民群眾對醫學知識的了解相對貧乏,對醫療結果期望值過高,對醫療過程的高風險和局限性不理解;加上部分媒體片麵地把醫患關係理解為單純的消費行為關係,及對醫療事件偏執、極端描述的推波助瀾,患者往往對診療過程過分挑剔,對醫護人員信任度下降,稍有不滿可能就會發生過激行為甚至出現衝擊醫療機構、動手毆打醫護人員的現象。主觀上,醫療服務機構本身也存在些許問題,如醫護人員診療態度欠妥、自我保護意識淡薄;醫療服務流程不暢等現象存在。
因此,要減少暴力傷醫案件的發生,除政府、全社會的統一關注、配合、引導外,關鍵還在於醫療機構本身如何加強防範,這也是三甲醫院保衛部門麵臨的重要課題。
一、暴力傷醫背景下三甲醫院保衛工作的嚴峻性
據中國醫院協會2012年12月開始,曆時9個月完成的《2003年-2012年全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查研究》顯示,2012年有96%的醫院發生過醫務人員遭受謾罵和威脅的事件;醫務人員軀體受到攻擊、造成明顯損傷事件的次數逐年增加,2003年至2012年,全國共發生惡性暴力傷醫事件40起。
然而到了2013年,僅被媒體報道的襲醫案件,全年就近30起。據2013年中青輿情監測室的統計,三級甲等醫院由於收治危重病人較多,醫患衝突事件發生頻率遠高於一般小醫院,發生暴力傷醫事件數量占比達80%;手術科室、急診科室是醫患衝突的高發地。
從受害者的職業身份來看,一線醫生占75%,護士占比為25%。與之相對,患者家屬是最主要的傷醫者,比重高達60%,家屬一般是因對醫護人員的服務、醫療方案等不滿,對醫護人員下重手。其次是患者本人,占比為30%。傷醫者以30歲至50歲男性居多;其中三成人曾有精神病史。
2014年4月,丁香園網站公布了一項調查《醫護心理健康:不堪醫療糾紛之重負》,調查對象為3360名醫務人員(包括醫師、護士、藥師、影像/檢驗師)和565名醫學生,結果顯示47.5%的醫務人員認為糾紛是工作中主要的壓力來源;86.7%醫務人員表示在過去一年中,自己或自己的同事曾經遭遇過醫療糾紛。遭遇醫療糾紛後,即使醫方被認定無明顯過錯,部分受訪者仍認為,作為當事人,自己會因此被醫院領導降低評價,或影響評優、考核,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等;50.4%的醫務人員抑鬱自評得分屬輕、中或重度抑鬱;40.5%的醫務人員焦慮自評得分屬輕、中或重度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