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深化改革重在責任管理
作者:首席觀察員
全麵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的“驅動軸”,這個軸上分布著長短不一的“條改革”,以及大小不同的“塊改革”。形成一個內容豐滿的、邏輯嚴密的整體架構,但當“條改革”、“塊改革”相互間發生交叉、摩擦、抵觸的時候,就會產生傳導上的不順暢、利益上的不融合、合作上的不協調。構建“條”、“塊”改革協調運行長效機製,是當前全麵深化改革的新課題。
全麵深化改革,中央力度很大,但在一些地方,卻存在層層消減、處處設障的問題。當務之急,要像抓黨風廉政建設的“兩個責任”那樣,建立和明確改革的主體責任、改革的監督責任。同時,加快推行改革過程的“可視化”進程,建立改革清單製度。改革清單,是全麵深化改革透明化、規則化、程序化的載體,是任務清單、考核清單、責任清單和改革專網“三張清單一張網”的實體化,是促進全麵深化改革的係統工程。
主體責任與任務清單
全麵深化改革,地方黨委是改革的領導者、執行者、推動者,必須牢固樹立抓好改革是本職,抓不好改革就是失職,不抓改革是瀆職的政治意識。避免“隻掛帥不出征”的現象,切實把改革當作分內之事、應盡之責,堅持不甩手、不鬆手、不縮手,緊緊抓住改革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以上率下,層層傳導壓力,依靠高質量的改革方案、高質量的貫徹落實行動讓改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改革主體責任製建設的重中之重,是製定改革的任務清單,就是要建立地方黨委的改革任務總台賬,實行精準化和項目化管理,對改革任務進行項目化的分解,讓每一項任務都有明確的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時間進度要求,編製運行流程圖。進行標準化管理,明確進度安排和成果形式,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進行重要戰略部署,拿出實施方案或具體意見,布局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
體現民意,呼應民意。關切人民有所呼,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下功夫了解群眾的所想所盼,精準把脈、精確製導,為方案製定接地氣、攢底氣。深入了解群眾的訴求是什麼,既要與頂層設計對表,更要與基層群眾對接,確保改革不偏不虛不空,充分關注群眾“獲得感”。把“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當作改革的新常態,適時啟動改革民意大調查,將密切聯係群眾、聽取各方麵意見作為改革決策的重要信息來源,最大範圍地凝聚改革共識,激發改革動力。把人民福祉作為改革航標,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推進改革,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都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要鼓勵市縣根據自身情況,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確定改革的重點和切入點,加快推動一批具有特色的改革。善於集納民智、激發民力,善於傾聽,做個“好聽眾”,與群眾交心,多聽取群眾的意見或建議,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改革智慧,在“不同意見”中開闊視野、明晰思路,組織開展征集改革“金點子”“金方案”活動。
抓住問題,破解難題。以問題為導向謀劃改革、倒逼改革,各項改革任務都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導向。突出問題導向,就是對準問題找準穴位來謀劃改革,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麼問題,一時難以整體性解決的問題先進行試點探索解決,從體製機製方麵剖析原因,有的放矢,對症施策,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改革總體方案和路線圖、時間表。在經濟新常態下,要重點圍繞解決好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資源環境約束、市場需求變化、創新創業加速等問題來謀劃改革,使改革真正成為引領新常態的新動力。
主體責任與考核清單
建立地方黨委的改革主體責任製,還要加強和完善考核機製,製定考核指標和考核清單,形成對改革成效進行評估的“賬單”,把改革工作納入班子和幹部業績考核體係,依據考核結果嚴格兌現獎懲,激發各級謀劃和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堅持“三個結合”的原則。一是全麵評估和重點評估相結合。評估既要體現“全麵”,保證覆蓋麵,又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重點評估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展和落實情況;二是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相結合。對有明確指標的目標,在定量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分析;對無明確指標的目標,采取定性描述與分析;三是自我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在自我評估的基礎上,要通過委托有資質、有信譽、守法律、講原則的第三方專業審計評估機構獨立開展專業性監測評估,為改革提供專業決策谘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