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奔跑吧,少年(1 / 1)

奔跑吧,少年

微曆史

作者:浦頓

去年,安徽省旌德縣縣委書記人選曾引發廣泛關注。周密,這位80後青年,竟是中科大少年班的畢業生。他1997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時年15歲。

1978年3月9日,在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的建議下,在國家領導人的推動下,中科大正式成立少年班。少年班的第一屆學生,入學年齡普遍在15歲左右。以此推算,他們都剛過50歲,已經從當年的少年變成了標準的中年,不知他們是否還能感知到自己頭上曾頂著的光環?30多年來,伴隨他們的,除了光環還有巨大的爭議,他們又是如何頂住壓力的?

如果以是否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為標準,少年班隻能算“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但是,橫向比較看,正常的大學教育,在培養諾貝爾物理、化學等獎項的獲得者方麵,也是顆粒未收。如果看客觀的數據,中科大少年班的畢業生絕大多數都走向了研究之路,有不少人已經是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教授,已經算成績斐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少年班的畢業生,很多都從事基礎學科的研究,說明他們大多數人有責任感。當然,這也能從一個側麵理解,一個少年班畢業生從政當縣委書記,為什麼會引起轟動。

30多年來,爭議從未停息。反對的聲音主要集中在質疑這種培養方式對孩子是否算拔苗助長、過早開發。很多人以北宋神童方仲永的悲劇為例,說明小時候聰穎,長大了未必行。也有媒體報道,有少年班的學生過寒假回家,帶給媽媽的是積攢了一學期的臭襪子。如此沒有自理能力,又怎麼能指望他們成才?

這種爭議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王安石寫了一篇《傷仲永》,歎息神童方仲永最後走向平庸。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王安石時代,在他的家鄉江西,培養神童幾乎已經發展為一種產業。這種培養方式的成才率極低,方仲永並不是個案。

不要隻以為中國家長殘忍,抹殺孩子愛玩的天性。英國思想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有一本自傳,叫《天才是怎樣煉成的》。這書名也許是中國的出版社定的,很俗,但其內容確實是講述密爾是如何成為天才的。他10歲時,閱讀量就超過當時成年人的普通水平;20歲,就成為著名人物。這一切,都和他的父親老密爾對他的嚴格要求有關。

人們很難放棄讓下一代超過自己的願望,也很難放棄讓孩子更早成功的幻想。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人人知道,生命是短暫的,如果更早成功,相當於在生命有限的長度內,盡可能增加了寬度。家長們大多知道不能拔苗助長,但是卻永遠會有另一種聲音:如果孩子夠聰明,不開發是否浪費?

問題是,我們無法預知哪一個孩子在將來會有更大的成就,而這正是人生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