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彭端淑的《為學》已是口能成頌的課文了。從初中語文課本的初遇到現在,我們又經曆了一段成長。回顧自己過去的表現,再去想一想,自己真的理解這篇文章中的道理了嗎?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雖然彭端淑是想說“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但是再來看一看這個故事的翻譯,或許又有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是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並且決定靠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維持生計。後來他上路了,第二年就從南海返回來了。而他回來的時候,富和尚還在原地。富和尚也有去南海的願望,隻是沒有踏上旅途的勇氣,更沒有行動。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人生羊皮卷 Ren sheng yang pi juan
我們知道水滴石穿、磨杵成針的典故,其中也蘊涵了這樣的道理:任何看起來很難的事情,隻要願意動手一點一點去做,就可以一點一點攻破。如果不采取行動,而是站在原地擔心、猶豫,那麼時間過去了,目標卻沒有實現,我們就隻能像那位富和尚一樣,看到別人的成功時,麵露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