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公共財政預決算超收超支結構及其成因的分析
財政金融
作者:鄧茂林
摘要:在我國,公共財政預決算超收超支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相應的伴隨著很多問題。本文基於數據,實證地分析了我國公共財政預決算超收超支的結構及其形成的原因,並相應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公共財政預決算超收超支結構預決算偏離度
一、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2000年以來,我國公共財政預決算一直處於超收和超支的狀態,並且超收超支的規模不斷增加,2011年,我國公共財政超收14154.43億,甚至超過了2000年的財政收入總量,預算收入偏離度高達15.8%;公共財政超支9027.79億,預算支出偏離度為9.0%。
本文研究的重心在於探討我國公共財政預決算超收超支結構及其產生的原因,預決算超收超支結構在本文指的是超收和超支的構成,例如超收中稅收收入部分和非稅收入部分的分別占比、中央政府超收規模、地方政府超收規模等。本文研究的具體問題主要包括:我國公共財政預決算超收超支的總體規模及其結構;我國財政預決算出現超收超支的原因,以及上述超收超支結構出現的原因。
二、我國公共財政預決算超收超支結構
(一)超收超支總規模:超收超支規模持續擴張,且表現出一定規律性
2000至2011年,我國財政預決算超收超支規模持續擴張,從絕對量而言,超收總額從1057.46億元增加至14154.43億元,增長近13倍,超支總額從858.1億元增加至9027.79億元,增長進10倍;從相對量而言,預算收入偏離度由8.6%增加至15.8%,預算支出偏離度由5.1%增加至9.0%。超收總額始終大於超支總額,2011年全國財政超收總額減超支總額的差高達5126.64億元,減去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1500億元,其他部分仍處於遊離狀態。
(二)稅與非稅超收結構:稅收收入超收比重較大,但非稅收入的預算收入偏離度更高
2002年以來,我國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都存在超收現象,2003年以後全國稅收超支總額持續增加,2011年增加至10447.39億元,預算收入偏離度達到13.2%,略低於當年總財政收入的偏離度(15.8%),非稅收入超收總額持續增加,2011年增至3707.04億元,預算收入偏離度高達35.5%,遠高於總財政收入的偏離度。對比稅收收入超收情況與非稅收入超收情況,可以發現,在大部分情況下,稅收超收總額遠高於非稅收入總額,構成超收的主體部分,可見,稅收收入的預期過低可能是造成預算收入偏離度較高的一個較大原因,同時也反映出政府在稅收方麵可能存在不規範的問題。但是,非稅收入的預算收入偏離度更高,且在大多數情況遠高於總體水平,由此可以發現,非稅收入超收更為嚴重,規範性和製度約束性更差。
(三)超支結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超支較為嚴重,公共安全超支不明顯
本文主要選取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和公共安全支出兩個指標來衡量我國財政超支結構問題,主要是因為一般公共服務指出數量龐大,是政府財政支出的一個重要內容,並且其中涵蓋了人們比較關注的“三公經費”,而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維穩壓力增大,公共安全支出也不斷增加。從現有數據來看,2007年以來,一般公共服務支出超支較為嚴重,而公共安全超支不明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在2011年超支1222.03億元,預算支出偏離度高達12.5%,並且一般公共服務超支占全國公共財政超支總額的13.5%,但是2011年一般公共服務預算支出僅占財政總預算支出的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