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講壇
作者:傅白蘆
一
有必要先搞清楚,何為“現代化”?“現代化”這個詞語的出現,為時甚早,據美國學者考證,它至遲在1587年開始為人使用。而“現代化”作為一種學說或理論的產生和形成,卻是“二戰”後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事情,對它的涵義的闡述更是眾說紛紜。僅從我國的辭書看,就有四種:(1)《現代漢語辭典》(修訂本)說:“使具有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國防現代化、現代化的設備。”(2)《辭海》(1999年版)說:“不發達社會成為發達社會的過程和目標。作為過程,其首要標誌是用先進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生產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結構及政治意識形態也隨之出現變化(其標誌為政治民主、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社會流動和現代化人格)。作為目標,它一般指以當代發達社會為參考係的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先進生產力水平及消費水平。現代化潮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現代化並無統一模式。中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3)《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說“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會,由傳統向現代演進的過程就是現代化。”(4)《中國大百科全書·精華本》較詳細的指出:“自產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引起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轉變,以及在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相應的深刻變革的曆史過程。對於經濟落後的國家來說,意味著采取適合國情的有效措施,實行有步驟的經濟技術改造和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工業化社會轉變,盡快趕上經濟發達國家,適應世界新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以上四說中的(1)含義狹窄,文字極簡,遠不足以概括這個詞語的豐富內涵;其中的(2)、(4)說清了過程,揭示了目標,既概括又具體,是這四種解說中較完備的。如果能夠將(2)的第一句加以補充改寫,比如以“傳統社會、不發達社會演進為現代社會、發達社會的過程和目標”取代之,也許會好一些。而且,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似乎也宜提到,政治民主等等對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可以起積極作用的。其中(3)指明了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具有相互排斥的特征,點出了傳統向現代演進是一個過程,雖可謂言簡意賅,但過於抽象,令人無法掌握其具體內容;後三種解說還有一個共同的疏忽,它們沒有注意到:這個過程是由不同社會之間的交流和交流中的衝撞以及在衝撞中尋求和諧互補而觸發推動的,因此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隻宜“采取適合國情的有效措施”;(4)說的最後一句至為精辟,隻有加速發展轉變,盡快趕上,才能夠“適應世界新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二
“傳統”可說是“現代”的對稱,它們幾乎是一對範疇。傳統通常包括曆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宗教、風俗、藝術和各種社會製度以及行為方式等等,它對人們的社會行為,不僅有著無形的影響,而且還起著控製作用。在傳統社會的時間劃分上,西方一般是指古代和中世紀截至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複興”階段;我國不少曆史學家認為,晚清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大致可稱作傳統社會。傳統具有兩重性,其中的積極因素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其中的保守和落後因素,則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變革的實行,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那種“巨大的阻力”、“曆史的惰性力”。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積極因素如果能審時度勢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積極成果,並勇敢衝破保守和落後因素的重重障礙,傳統社會就能夠漸進入發達的、現代的社會;反之,則必然依舊徘徊於不發達的、痛苦的困境之中,我國近世曆史的遲滯前行和艱難變革可為佐證。
三
當代學人丁偉誌、陳崧合著的《中西體用之間》是一部探究晚清以來一百多年間中西文化交流中諸多問題的專著。它詳列確實的史事,進行細密的剖析,抒發持平的議論,迭出精彩的見解,對於人們認同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趨勢大有補益。謹擇本文所需者複述之。(1)它指明了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時代特征:這是一個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工業發達、商業繁榮,清王朝衰頹、社會經濟發展相對遲滯的時代。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已經不僅是兩種具有不同曆史傳統、不同特色、不同長短的文化,而且是形成一為先進、一為落後的兩種不同發展程度的文化,文化交流的均勢與平等的格局已被打破。在交流中,作為先進的一方,是主動的、進攻性的,以改造對方使之適應於自己的需求為目的的;而作為落後的一方,則是被動的、防衛性的,以尋求擺脫困境、振衰起頹為目的的;進攻性的一方,來勢猛、規模大,且伴隨著經濟上、政治上乃至軍事上的侵略行為與事件不斷發生;作為落後的一方,麵臨著要回答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改革或新建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這樣的大問題。交流已遠遠突破狹義文化的圈子,具有了強烈而嚴峻的政治性質。而且,這時期的交流不同於往昔,更具有廣泛的國際活動性質。比如,華夏文化與佛教文化的交流是在一定範圍內的活動,未受外國勢力操持;明末清初之際,文化交流的內容很有限,隻在上層極少數有識之士之中進行,沒有構成大的社會影響,可說是兩種既成的定型的文化體係間相對平靜而持恒的切磋琢磨、汲補吐納,而晚清卻變成了為急劇動蕩的國際局勢所左右的、瞬息萬變的文化衝突與文化選擇,使中西文化交流從內容到形式,都成為循著世界潮流而靈敏變動的、名副其實的國際文化現象。(2)它表述了具有規律性的理性認知:通過對晚清各種文化流派和文化主張的剖析,展現出中國文化推陳出新的艱難曲折曆程,解讀出這場文化巨變中錯綜複雜的各種文化見解的是非曲直,描繪出由技藝層麵逐漸進入製度、思想層麵,由以改良方式圖謀富強發展到以民主革命方式企盼徹底改造舊國家、舊製度和建設新國家、新製度這種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的時緩時急的進程,從而揭示出中國文化的逐步現代化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止的曆史趨勢,為東方的文化古國走向現代的發達國家,提供了豐富的、引人深思的資料,對於此時此刻國人探討中國文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大課題,無疑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