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7章 公義是人類的靈魂(1 / 1)

“舊約·箴言30∶8” 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

Give me neither poverty nor riches, but give me only my daily bread。

本節經文講的是社會財富分配。百姓都能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窮的不要太窮,富的不要太富,這應該是理想的社會模式。

2011年9月17日是美國的憲法日,從這天開始,數以千計的人在華爾街安營紮寨,抗議金融機構無節製地貪婪,指責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救市,是犧牲99%的人的利益,滿足1%的人的貪婪。後來,這一占領金融市場的活動蔓延到世界上百個國家。

華爾街(Wall Street)500多米長,11米寬,在這狹小地帶上雲集著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紐約期貨交易所等眾多商品證券交易所和銀行及保險公司。2007年,以華爾街為主體的曼哈頓區證券業從業人口占紐約市就業總人口的4.7%,工資卻占紐約市就業人員工資總額的20.7%,是其他行業的5.5倍。現在,人們通常用“華爾街”泛指金融投機客倒騰錢的金融市場。

還有一條街鮮為人知,這條街就是“美恩街”(Main Street)。“美恩街”並非專指某條街道,而是泛指勞動階層工作、生活、購物的地方,它與“華爾街”相對,“華爾街”的人揮金如土、生活奢靡,而“美恩街”的人入不敷出、生活清貧。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辯論時,奧巴馬和麥凱恩多次提到“美恩街”(見《美國曆屆總統競選辯論精選》第3版),認為用納稅人的錢去救市一定要慎之又慎,因為這本質上就是對金融機構高管和金融投機客貪婪、瀆職行為的“獎賞”。從此,“美恩街”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

1982年,德國沃納·吉思等三名經濟學家做了個叫“最後通牒博弈”的分配心理實驗。這一實驗的核心內容是:受試者兩人一組,一人為分配人,另一人為接受人,給每組發100元,由分配人負責在他與接受人之間分配這100元,分配方案隻允許提出一次,不得更改。如果接受人同意分配人提出的方案,則就按此方案分配這100元;如果不同意,分配不出去的這100元則交回,兩人均分文不得。

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大多數分配者會把這100元劈開平均分配,拿出50元給接受者,接受者當然願意接受這樣公平的分配方案。後來,在法國、德國、日本、印度、俄羅斯、印尼等國家做這個實驗,結果是驚人地相似。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不管在何種文化、何種製度下成長、生活,人都能意識並感知到公平與否。如果分配人想多得,從100元裏拿出20元給接受者,則他會意識到這是不公平的,會遭到接受者的拒絕,自己反而分文不得;拿出50元給接受者,這才是最公平、最保險的分配方案,皆大歡喜,每人都可以得到50元。

但是這個實驗沒有考慮外部因素,如果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參與“最後通牒博弈”實驗,分配者給他10元他也願意接受,因為這10元就可以讓他飽餐一頓,不至於餓死。所以,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盡管“美恩街”的人對“華爾街”的人的貪得無厭感到憤怒,但為了生活也隻能忍氣吞聲,萬般無奈地接受分配不公這一殘酷的現實。

可見,“最後通牒博弈”之所以一直進行下去,“接受者”沒有拒絕“分配者”的分配方案,原因就在於人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地位不平等,到政府遊說的是“華爾街”的人,政府聽不到“美恩街”的聲音,製定的分配方案當然就有利於富人。

社會公平與否取決於如何分社會財富這塊大蛋糕,“華爾街”的錢多了,“美恩街”的錢必然就少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要想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就必須走共同富裕之路,縮小貧富差距,讓勞動者分得足夠大的一塊蛋糕,使他們過上體麵、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