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聖經》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書,也是被引用最多的一本書,不了解《聖經》,在對外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中難免會產生溝通上的障礙。我在國外工作期間,由於對《聖經》有所了解,並能講些《聖經》中的金句名言,這給我與外國人溝通增加了潤滑劑,增進了我與他們的友誼和彼此的信任。
中國出版的關於《聖經》的書有不少種,但大多是聖經故事,很難讓讀者了解《聖經》的精髓。於是,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我從《聖經》中精選出一些充滿人生智慧的“論語”式的句子,並給出個人的理解與感悟,希望對讀者了解《聖經》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正如《聖經》所講:“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從文學和哲學角度來看,可以說《聖經》能與中國的《論語》等任何著作媲美。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借用《聖經》中“為了一碗紅豆湯而出賣自己的長子權”的典故,形象地說明工人為養家糊口這個眼前利益,不得不出賣全部勞動力,揭示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階級關係。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引用《聖經》典故300多個,提及《聖經》中的人物80多個,這還不包括重複引用和提及的。
中國目前“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依然嚴峻。老人跌倒需要救助,居然是國人圍觀,外國人前去救助;邊遠地區學童失學,社會無動於衷;無錢就醫的病人,隻有躺在家裏等死。所有這些現象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整體道德滑坡。如果每個人隻考慮個人利益,“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麼,這樣的民族很難形成凝聚力,更難想象把這樣的國家建設得更文明、更富強。
《聖經·新約·腓利比書》第2章第4節講:“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社會是個共生體,唇亡齒寒,別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最後必定危害到自己的利益。關心別人,就是關心自己,關心了別人,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也會從別人那裏得到幫助。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總是迷戀權貴,為權貴提供更多的服務,忽視貧窮位卑者的利益,就像英國18世紀哲學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寫的那樣:“我們對權貴人士的尊敬,極易失之太過;我們對貧窮不幸者的同情,極易失之不足。”
優秀的宗教文化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補充。本書的思想主旨就是讓我們要有責任感。首先從個人層麵而言,對自己要擔負責任,做個好人,做對事情,能自食其力,不給社會增加負擔;繼而從家庭層麵而言,要對家庭擔負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每個人都能照顧好家庭成員,社會機體必然是健康、充滿活力的;最後從社會層麵而言,就是要延伸到對社會擔負責任,如果人隻為自己活著,為自己的小家庭活著,那他還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隻有當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才能稱其為一個社會人。一個完善的人應該是一個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的人。
需要說明的是,對《聖經》這樣世界級經典著作的理解,必然呈現出見仁見智的特點,加之本人對《聖經》研讀不深,難免掛一漏萬、理解錯誤,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改。
本書中的漢語經文選自華人使用最廣的和合本《聖經》,並對少數不符合現代用詞習慣的詞語進行了替換;英文經文選自最流行的新國際版《聖經》(NIV),為保持句子完整,個別英文句子句首單詞有詞形變化。
江西人民出版社餘暉主任和李月華編輯,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勞動,並提出許多修改意見。她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讓我感動,謹向兩位編輯表達我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劉植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