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就不能不仔細的分析下一牡丹市的情況。作為Z國華東地區的一個內陸市。
牡丹市作為一個內陸地級市,一沒資源,二沒大企業,三沒可發展的旅遊環境,憑什麼可以發展。
來的時候王浩不得不感歎,路都破的跟什麼似的,國道牡丹市至YC段車都走不起來,路麵跟龜殼似的。
出城必有收費站,而且不止一個,好比牡丹市至JN市要路過兩個收費站,全在牡丹市境內,聽說牡丹市至DM方向也是兩個。
牡丹市屬於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轄八縣一區,另有一開發區,人口八百多萬,麵積一萬兩千多平方公裏。
這麼大的地域,隻有一個牡丹還算有名,但花期太短。如此一來就不得不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大體來說可分為:思想方麵、政府方麵、人才方麵和群眾的意識方麵。
思想方麵不得不說一下,牡丹市窮,人的思想境界不高。不僅是窮,位於山區的牡丹市,根本就沒有糧基地。
群眾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是僅僅可以解決,就不要談其他的了。現在國家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副業的興起使溫飽不再是一個難題。
但是長久以來的懶散與不懂創業,牡丹市的群眾們形成了一種極為可怕的思想。他們寧願在家裏閑坐著,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聊天打屁,也不願意出去找點活幹。
政府方麵明知道這種現象的存在,但是作為本地官員,竟然習以為常。隻要你能吃飽,吃飽了不鬧事什麼都好說。
至於你幹不幹活,能不能有更大的發展,那存屬鄉民們的個人意識,與當官的無關。反正我自己吃喝不愁,還有工資拿,不出現錯誤,就是政績。
人才方麵就不用說了,來了幹什麼,一沒大型企業,二沒發展方向,城市環境更不用說了,一個國家四級市,能有什麼吸引的。
群眾意識還處在吃飽了喝足了一切就好了的原則上。開放的早期的確有一部分人出去打過工,但是大多數農民工辛辛苦苦幹了一年活,到了年底竟然拿不到錢。
如此一來老實誠懇的,沒什麼想法也沒什麼要求的牡丹市群眾,還真成了S省的一大特色群體。
對於教育他們更不看好,認為孩子認識幾個字能知道自己名字怎麼寫就得了。學的多了也沒用。
現在還別說大學生,研究生畢業了都找不到工作。辛辛苦苦拿出從肚子裏扣出的那幾個錢交學費不說,還得的東借西籌欠一屁股債。
學完了在牡丹市找不到活,還得去外地。弄個孩子不在身邊,養兒防老,養兒吃飯。這算怎麼回事,去了外地就是給人家養的。
自己需要的時間還摸不著看不見的,說不定一輩子就留在外地不回來了。
如此一來,更加劇了教育的低迷與萎縮。全市無論城裏還是鄉下,到處可見半大的孩子,滿山放羊,丟石子玩。
宮芳仔細的聽著王浩的分析,她不僅相當的震撼,在震撼的同時心內感到深深的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