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有健全之身體,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體柔弱,則思想精神何由發達?或曰,非困苦其身體,則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謂困苦者,乃鍛煉之謂,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
一個民族,老當益壯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強;一個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弱。
——第二屆國際奧委會主席勒巴龍·皮埃爾·德·顧拜旦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在我們勞動人民的國家內,需要千百萬身體健壯、意誌堅強、勇敢無畏、朝氣蓬勃、堅韌不拔的人。
——列寧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決不放棄。
——NBA球星“空中飛人”喬丹(Michael Jeffrey Jordan)
體育競賽之最絕妙處乃由於它隻在手做,不在口說。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
劉偉
冠軍,是某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於一個特定的時間,所表現的一種極致狀態。
“人物代表”
劉偉,前乒乓球世界冠軍。5歲開始學打乒乓球;1980年入選山東省乒乓球隊;1982年3月,獲得全國優秀運動員調賽單打第五名,由此成為山東省乒乓球曆史上的第一個運動健將;1983年12月首次入選國家隊,之後成績突飛猛進,共獲得7次世界冠軍。2003年入選國際乒聯名人堂。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獲得銀牌後,劉偉選擇了退役,並赴日本櫻花乒乓球俱樂部打球並兼職任教。1999年回國進入北大法學院讀書。2003年畢業後,劉偉留在了北大工作,她接管了北京大學乒乓球隊,組建了北大方正俱樂部並擔任總經理兼總教練。
做冠軍精神的引領者
記者 王璐
5歲學打乒乓球,7次登上世界冠軍領獎台,她是中國乃至世界乒壇當之無愧的傑出運動員;“拚搏,奉獻,永不言敗,更不怕失敗”,她用一種“冠軍精神”激勵著自己,不僅成就了事業,更不斷完善人生。而今,她又懷抱一顆感恩之心,將一路走來的所思所想傳遞給自己的隊員們,為他們放飛乒乓夢想,引領他們感悟生活,領悟冠軍精神,真正享受乒乓球運動的魅力。她就是現任北京大學方正乒乓球俱樂部總經理兼總教練的劉偉女士。眼前的劉偉,略施粉黛,梳著利落的發髻,一襲黑色連衣裙,幹練而優雅。在采訪中,她舉手投足間的自信與從容,依然流露出當年叱吒乒壇為祖國摘金奪銀的冠軍風範。2008年7月4日,劉偉女士做客北京大學“相約冠軍·名家講壇”,暢談她心目中的冠軍與冠軍精神,與北大師生分享她一路拚搏、一路思索、一路走來的人生體驗與感悟。
冠軍精神在心中
作為一名7次登上世界冠軍領獎台的傑出運動員,當我請劉偉給出她對於冠軍的定義時,她不假思索地答道:“人人都能成為冠軍,隻要你有冠軍精神。”而“冠軍精神”在她的心目中更是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和定位,那就是“拚搏,奉獻,永不言敗,更不怕失敗。”5歲學打乒乓球,8歲就在父親的指引下樹立了奪取世界冠軍的目標,14歲進國家隊,7次登上世界冠軍的領獎台……作為一名運動員,劉偉一路走來,正是在這種敢拚、敢贏、不怕失敗的“冠軍精神”的激勵和指引下登上了自己運動生涯的巔峰,成就了自己的第一次事業。而現在,身為北京大學方正乒乓球俱樂部總經理兼總教練的她,正在探索“體教結合”這一嶄新培養模式的道路上,開拓著自己的第二次事業。她說自己現在的工作就是引領著這些熱愛乒乓球的孩子們往前走,她希望把這種“冠軍精神”傳遞給她的隊員們,讓他們學會感悟生活,享受乒乓球,“真正成為乒乓球運動的受益者”,“讓冠軍精神伴他們一生”。
冠軍的“淚水與痛苦”
正如劉偉對“冠軍精神”的定位一樣:“拚搏,奉獻,永不言敗,更不怕失敗”冠軍背後更多的不是領獎台上的鮮花與閃光燈,更多的是伴隨著“拚搏,奉獻,永不言敗,更不怕失敗”而來的痛苦。劉偉回憶起她最痛苦的就是1986年第一次成為全國冠軍,到第一次成為世界冠軍的這四五年當中。當時她在國家隊排在第七八位,劉偉回憶說:“那個時候心裏非常矛盾,外麵又麵臨著一些誘惑。我現在還非常清楚地記得,國家隊是10點必須熄燈,半軍事化的管理。9點多的時候,我的一位朋友陪著我出去散步、談心,但是10點鍾之前必須進到國家隊的大門裏邊。可我不想進這個大門,就坐在街邊的馬路沿兒上流淚,我就不想進去。”但是理性又告訴她,要拿世界冠軍,必須得走進這個大門。
說到對痛苦的理解,劉偉認為,要成為冠軍,必須吃三個階段的苦:第一階段是吃體力上的苦,這個其實不算什麼苦,但這是基礎。第二階段是吃思想上的苦,理性地對待一切。“你不想進這個大門,不想打球,但是你選擇了這個目標,就一定要走進這個大門,從感性轉變到理性。”第三階段就是吃心理上的苦。尤其是中國乒乓球隊,他們必須拿冠軍,拿第二就是失敗,最後能夠代表中國拿到冠軍的人,一定是能夠體驗最後一個階段的苦,能承受心理上的壓力的人。
麵對這段痛苦經曆劉偉從中獲得的是什麼呢?“執著”,這兩個字十分精辟地回答了她的這段人生體驗:“我在中國乒乓球隊待過13年,在這13年當中,有很多的淚水和痛苦,麵對這些東西的時候,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執著。碰到苦難的時候,我想我8歲時就製定了這個目標,我就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尤其是外界可能會帶給你一些誘惑,比如說當時中國隊不用你的時候,國外的這些球隊來聘請你去當海外兵團,麵對這些誘惑你是如何取舍的,也就是這個時候,價值觀會出現。我個人的感覺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代表中國隊去奪得乒乓球的世界冠軍,這個金牌的含金量是最高的,我一定要堅持住。所以我現在總結歸納,一個人的成功,好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人如果說能夠拋開一些自私的東西,反而你能夠得到更多。”
當“教練”與做“母親”
目前,劉偉可謂身兼眾多角色:她是北京大學方正乒乓球俱樂部的總經理兼總教練,同時也是北大心理係的在讀研究生,她還是中國乒乓球隊備戰2008奧運會小組成員,北大奧運會誌願者形象大使,她更是一個幸福的小家庭的女主人和一個3歲孩子的母親。如此多重的身份和角色,劉偉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忙碌而充實,幸福且滿足。在這諸多的角色中,劉偉最看重的還是當“教練”和做“母親”。她感謝傳統的體育製度,因為正是這種體製培養了自己,成就了自己,而同時也深深遺憾於許多像自己一樣的運動員不得不在最佳的讀書年齡放棄學業。“在北大讀書的時候是我心態最好的時候”,“我希望這些孩子們能邊讀書邊打球,這樣會讓他們有更多的體驗和感悟,也會更懂得珍惜,更能夠享受乒乓球。”“讓這些孩子們真正成為乒乓球運動的受益者。”——這正是她探索“體教結合”這種嶄新的培養模式的初衷。“在我可預見的範圍,我知道這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善事,所以我就去做。”就這樣,劉偉開始了她的第二次事業。對於這一角色,她對自己的評價是“盡心盡力”。但是,對於自己同樣最最看重的另一個角色——母親,劉偉卻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對女兒有虧欠。談及自己3歲多的女兒,劉偉滿眼笑意。她說自己是個特別傳統的女人,喜歡烹飪,重視家庭生活。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多種多樣的角色,的確不可能把每一個都做到盡善盡美。劉偉的平衡之道源於她對事業、對生活的熱愛。在這條路上,她走得自信而充實。
人生轉折的智慧抉擇
“一個人應當對人類有所貢獻。”這是劉偉的座右銘,也如同一盞燈塔,在每一次麵臨人生轉折時給她指引。劉偉說自己是個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所以在退役後她選擇了和運動員生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生活——走進北大,成為法學院的一名普通本科生。完成學業那年,她有過很多選擇的機會,但國內外的優厚待遇始終沒有能夠打動她。直到北大的校領導找到她,希望她留校來創辦北大方正乒乓球俱樂部時,她的眼前“好像一下子被點亮了”。對於中國乒乓球隊,對於北大,她都有著極深厚的感恩之情,她覺得“這才是自己想要的”,她要用自己的努力工作來回報這兩個團隊。每一名冠軍,每一名運動員,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麵臨轉折。人生的航標將指向何方?對於劉偉來說,“人生不應該是在一個點上無限地張揚,而是要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度過”。她將自己多年的思考和感悟傾注於俱樂部的創辦和完善;傾注於“體教結合”之路的探索和發展;傾注於引領隊員們領悟冠軍精神,享受乒乓球的魅力;與此同時,她也充實和完善著自己的人生。
麵對這個轉折帶來的新人生旅途,劉偉的回答同樣是為了她那樸素而深藏智慧的座右銘:“一個人應當對人類有所貢獻。”她回憶起當時的選擇時說:“在北大讀完書之後,為什麼留下來創辦這個乒乓球俱樂部,是因為我覺得讀書是自我完善的一個結果,那麼現在創辦俱樂部,我想在體製上進行一種完善,使得真正參與體育運動的這些學生們成為真正的體育運動的受益者。冠軍的定義,我認為,是某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於一個特定的時間,所表現的一種極致狀態。冠軍的核心在於拚搏,它的魅力在於永不言敗,也不怕失敗,它的價值在於無私。冠軍可以離我遠去,但我願與‘冠軍精神’共存。”
作為一名乒乓球運動員,劉偉當之無愧於“傑出”二字;作為一名新的體育製度和教育製度相結合的探索者,劉偉將自己的所思所感回饋社會,引領著她的隊員們感悟生活,享受乒乓球;作為一名妻子和母親,劉偉有著中國女性最傳統的家庭觀念,全心全意地愛著她的家人,同時也被愛和親情圍繞著。人們在羨慕她的同時,更多的是向她投以欽佩的目光。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幸福,其實是緣於她不斷的拚搏和努力,還有一顆拳拳的感恩之心。她是“冠軍精神”的倡導者和引領者,更是一名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采訪手記”
雖說同為山東人,自小學起就已聽過乒乓冠軍劉偉的大名,也在電視裏看過她的比賽,但當聽說要采訪的是劉偉時,興奮之餘,我還是著實緊張了一把。
知道劉偉很愛家鄉,我就樂得一見麵先拋出了“山東老鄉”這個閃亮的外衣。劉偉也的確配合,很親切地稱呼我“小老鄉”。劉偉很健談,不知是不是照顧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老鄉,反正采訪比我想象得輕鬆許多。即使不是事先知道,我恐怕也會認定她是我們山東的女兒——親切,爽快,真性情!
才聊了一會兒,緊張感便消失了,我仔細看著眼前的世界冠軍劉偉——黑色連衣長裙,外麵罩了同色閃光麵料的七分袖開衫,款式相配的銀色耳環和項墜——我在心底暗暗思度,好一身優雅又不乏時尚元素的裝扮!我忍不住誇了她的衣服好看。“其實也不是新衣服啦。”劉偉笑道。話雖這麼說,談起時裝,劉偉臉上的笑容比先前更活潑了些,她說自己喜歡時裝,喜歡做飯,喜歡家庭生活。可是我看與其說她喜歡,不如說是享受。瞧她講起女兒時滿眼的笑意,說到小家庭時嘴角掩不住的滿足,讓人禁不住同她一起笑,也和她一起品味傳統女人的幸福味道。
於是,我聯想起采訪之前,我向“冠軍論壇”的負責老師請教該怎麼稱呼劉偉比較好。“叫劉老師就行,她喜歡別人叫她劉老師。”現在我有點明白了,對於這樣一個有著太多身份、太多榮譽、太多光環的女性,她並不希望人們把她看得盛氣淩人,或者高不可攀。從而,我又聯想到劉偉比較不喜歡的一個詞就是“女強人”,她說總覺得“女強人”是那種對家庭不管不顧的人——原來,她骨子裏還真是一顆最傳統、真性情的女兒心!
沒錯!“真性情”的劉偉。這個詞一蹦出來,我的腦海中關於劉偉的許多片斷刹那間彙集到一起:這裏麵有她感念山東省體委一位老主任的殷殷期望而努力拚搏、不畏失敗,最終拿到世界冠軍的堅強豪邁;有她放棄國內外諸多優厚待遇,留校北大做一名體育教師並且創辦起北大方正乒乓球俱樂部的感恩堅定;還有她反思自己多年的體育之路,一心探索一條更適合孩子們成長的“體教結合”新模式,將自己的所思所感教給學生,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社會的款款深情;更有當人們問起她為什麼來北大讀書時,那個令她和令我都無限自豪的回答——“北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所以我要來北大讀書!”
好一副山東女兒的真性情!
羅雪娟
走過的就是過程,經曆的便是收獲。
“人物代表”
羅雪娟,遊泳奧運先鋒,遊泳國際級健將。2000年以來,多次獲得全國比賽和亞洲比賽冠軍,多次破蛙泳全國紀錄和亞洲紀錄,並在世界比賽中獲得好名次;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分06秒64的成績打破女子100米蛙泳奧運會紀錄,獲金牌。雅典奧運會後,她被新華社評為奧運會十佳明星,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其體育工作榮譽獎章;2005年3月獲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獎年度最佳人氣獎。
羅雪娟:To stop,to start
記者 楊毅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錢塘江大潮用它白天的波瀾壯闊、晚上的詩情畫意征服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而出生在錢塘江畔的羅雪娟,就有如天邊移來的一線潮,擁有傾倒世界的輝煌,也擁有燦爛歸於平淡後的雋永和美麗。
經曆的便是收獲
2007年1月29日,羅雪娟在家鄉杭州宣布退役。23歲,雅典奧運會蛙泳冠軍,國家遊泳隊當之無愧的主心骨,北京奧運會近在眼前,羅雪娟卻在她運動生涯的巔峰選擇了轉身——她每分鍾會跳200下的心髒再也經受不起任何高強度的訓練了。
10年的運動生涯,當年西子湖畔懵懂的小女孩已長成娉婷的少女,世界變得更廣闊,更深邃……也更殘酷。23歲的女孩在博客裏寫道:“那一次,我摔得很重。夜深時,我抱膝坐在病床上,頭埋進懷裏……我以為自己隻能遊泳。所以,我以為我完了。心緒降到穀底,精神上的高燒反倒平複下來。獨處的時間,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告訴自己,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是一個運動員,再次才是取得成功或失敗。這一下,如同水下潛遊數月後浮出水麵,那一刻,天下之大,震得我腦袋發呆,心裏發癢,我卻高興:好的,走過的就是過程,經曆的便是收獲。”
是10年艱苦卓絕的訓練教會了她勇敢麵對逆境,又或許是錢塘江大潮百折不回的魅力在她的靈魂中打下了烙印,羅雪娟平靜地宣布了自己退役的消息,今後將告別遊泳,告別帶給自己幸福和輝煌的遊泳比賽,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從運動員到北京大學學生,兩種不同的身份和生活,一樣刻苦拚搏的心境。
微笑——9月份北大要開學了
羅雪娟原本在北大選擇的專業是心理學,因為國外的運動員心理谘詢與訓練在整個專業體育中已經發展得很完善了,而中國隊在這方麵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當時的她並沒把心理學想像得過於高深,直到後來教務和體育係老師的善意提醒:
“你的高等數學……”
“你有沒有聽說過微積分……”
微積分是聽說過,但是要讓雪娟學習之後再去通過考試,心裏真的是沒底。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覺得心理學作為一門學問,似乎不是能最大限度發揮她特長和意願的地方——於是去了國際關係學院。
她原本的想法是說,如果想要進一步在體育的圈子裏發展,去爭取一個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的名額,那麼肯定需要一些國際關係的知識。後來發現,課程中的中美關係、各國近代發展簡史等真的豐富和補充了她的知識結構。從一開始考試時心裏打鼓到後來的熬夜背書、請教老師還有同學,直到最後的順利過關,羅雪娟漸漸培養起了對於國關專業的興趣和自信。
羅雪娟在未名湖畔樸樸素素地實踐著她在退役一周年時所說的話:
麵對前途的未知與難關,積極起來,然後行動。
To cry,to laugh。
To make,to get。
To take,to give。
To stop,to start。
奔跑——火炬精神會在我心中紮根一輩子
2008年3月24日上午,羅雪娟終於用另一種方式填補了心中對於缺席北京奧運會的遺憾。她身著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紅白相間的製服,在希臘奧林匹亞顧拜旦墓門口從希臘運動員亞曆山大手中接過聖火,成為第一個傳遞北京奧運聖火的華人。由主辦國火炬手完成這具有特殊意義的一棒火炬接力,在奧林匹克曆史上還是首次。
“我代表的是所有中國人,當我與希臘第一棒火炬手交接時體現了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傳遞,能將中國人和所有華人對北京奧運會的熱切期盼傳遞給世界。”一直保持著微笑的她對記者說:“好天氣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信號——北京奧運會一定會成功舉辦。”染成紅色的頭發,代表了奧運東道國中國人民的熱情;頭上類似“祥雲”圖案的發卡,與祥雲火炬相得益彰;小橄欖葉形狀的項鏈則捎來了4年前雅典奧運會的好運:這一切在希臘純淨的藍天下顯得如此和諧而美麗。
這一刻,羅雪娟用她的奔跑告訴世界,羅雪娟還是那個羅雪娟,即使離開了泳池,魂牽夢繞的五星紅旗也總在背上獵獵飛揚,一顆心向著池水10年,到現在,已不偏執於水濁水清,池裏池外,水定義了她,她也定義了水。
張山
冠軍特寫
張山,我國著名射擊運動員。1984年入選四川省射擊隊,1989年入選國家集訓隊。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張山創造了女子雙向飛碟200發200中的成績並奪得金牌。這是她運動生涯的第一個高峰。隨後該項目被國際奧委會取消。1997年,國際奧委會宣布恢複此項賽事,張山重出江湖,並於次年奪得開羅世界杯賽冠軍,為中國射擊隊拿下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第一張入場券。運動成績:1989年意大利世界飛碟射擊錦標賽女子雙向飛碟個人與團體冠軍;1990年第45屆世界射擊錦標賽冠軍並打破由她本人保持的世界紀錄;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資格賽上200發200中,打破世界紀錄;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冠軍;1998年開羅世界杯賽冠軍。
“品質鍛造”樂觀 獨立 奮鬥
女權主義者心目中奧運會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訪金牌“神槍手”張山
方怡
曾有文章這樣評論張山:“如果讓女權主義者選擇的話,她們心目中奧運會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肯定是一個中國人——張山。因為在所有的競技項目中,隻有這個項目才是男女同場競技的。”她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不僅創造了一個不能超越的世界紀錄,而且因為後來規則的改變,她的勝利更是成為了一個不可複製的神話。在查閱她的資料時,我更是為她對生活的堅定信念以及樂觀不屈的態度所折服。
女人應有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