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Jacques Rogge)先生讚為“無與倫比的”2008北京奧運會已經成為曆史。北京大學有幸為書寫這段曆史而奉獻全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學主辦的“2008奧運·冠軍論壇”。這一國際性奧運論壇於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幕前夕,由悉尼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的艾倫·斯奈德(Allan Snyder)教授發起,旨在揭示“冠軍”成功的秘密,促進青少年自我塑造與成長。2008年8月4日至5日,“冠軍論壇”在北京大學拉開帷幕,諸位嘉賓與青年學子們共同分享了關於“冠軍是怎樣煉成的?(What makes a champion?)”的體會與心得。論壇及論壇前期一係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相約冠軍·名家講壇”、“你就是冠軍”中國銀行杯優秀青年評選活動等,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好的反響。2012年,“冠軍論壇”又將在倫敦舉辦,它作為奧運會前的人文盛典,將深入探討和闡釋奧運精神。我相信,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它必然會成為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這套叢書,即是從各個側麵記錄下2008年“冠軍論壇”的無數個精彩瞬間。我誠摯地希望,它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
借此次作序的機會,我也想就奧運精神與北大精神如何融合,“冠軍精神”如何啟發我們的青年朋友奮發進取,闡述如下看法:
第一是夢想與超越。100多年來,奧林匹克用公平競技的無窮魅力,吸引全世界的優秀健兒,奮勇拚搏,爭當冠軍;聚焦全世界的目光,讓人們為勝利歡呼,為英雄呐喊。這種魅力,源於人類共同的不斷進取和不懈追求的精神。所謂冠軍精神,就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創造“更快、更高、更強”的奇跡。
與體育競技一樣,大學對超越有著“格外的情感與追求”。大學作為社會動力與精神家園,擔負著人類宏偉的超越使命。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弗萊克斯納(Abrham Flexner)曾經說過:“大學應時常給社會以必需品(what the society needs),而非給社會以所欲品(what the society wants)。”大學的超越需要通過培養具有超越性的人才來完成,即能夠孕育出自由發展、自我實現並完成自我價值的人才,從而領導社會、引領時代。對大學本身,這種超越則表現為大學精神的提升,表現為大學影響力的不斷增強。
第二是交流與分享。“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指出:現代奧運會應以團結、和平和友誼為宗旨,采用競技運動為主的現代體育內容和形式,向一切國家、一切地區和一切民族開放。正是在這種開放的氛圍中,100多年來,奧運會用體育競技的形式增進了世界各國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促進了人民之間的真誠理解與合作。交流與分享已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精髓,奧運會業已成為文化的盛宴。
北京奧運會,不僅是全世界體育健兒的一次大團聚,更是世界各民族之間對話、交流、溝通的盛大節日,是曆史悠久的奧林匹克運動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奧林匹克運動起源於西方,蘊含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和諧原則的高度認同。北京奧運會闡發了中國對當代奧林匹克精神豐富內涵的理解,展示了東方文化對人類共同價值的積極探索和貢獻。中華文化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對外來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這次的“冠軍論壇”上,很多中外大家都對此作了精辟闡述。
北京大學正是在中西文化激蕩交融的曆史中成長起來的。1898年,大學堂的創辦者們提出了“中體西用”的立學宗旨,倡導“中西並重,觀其會通,無得偏廢”,“以西學為學堂之一門”,探其究竟。蔡元培校長曾要求北大師生“非徒輸入歐化,而必於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北京大學通過“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實踐,不僅成為輸入西方文明的基地,也成為研究國學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鎮。
通過2008奧運會,我們對“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傳統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同時也努力將它傳播出去,與人交流和共享。
第三是傳承與創新。經過100多年的努力,奧運會與人類文明共進步,通過不同主辦國的詮釋,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日益豐富。北京奧運會實現了中華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的高度契合,不愧為人類文明傳承與創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