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說我作品未滿2w字,不能創作新作品(1 / 3)

他說我作品未滿2w字,不能創作新作品,所以我來了。。。

宋朝官職

正一品:

【職官】:太師、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師,少傅,少保

【爵】:王

從一品:

【職官】:樞密使、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

【職官】: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鎮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勳】: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禦史大夫、六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

【爵】:開國縣公

【勳】:柱國

正三品:

【職官】: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勳】:上護軍

從三品:

【職官】: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禦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雲麾將軍、歸德將軍

【爵】:開國侯

【勳】:護軍

正四品:

【職官】: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壯武將軍

【爵】:開國伯

【勳】:上輕車都尉

從四品:

【職官】: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製、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明威將軍

【勳】:輕車都尉

正五品:

【職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寧遠將軍

【爵】:開國子

【勳】:上騎都尉

從五品:

【職官】: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請大夫

【武散官】:遊騎將軍、遊擊將軍

【爵】:開國男

【勳】:騎都尉

正六品:

【職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勳】:驍騎尉

從六品:

【職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禦史、左右司員外郎、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勳】:飛騎尉

正七品:

【職官】:殿中侍禦史、左右司諫、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樞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赤縣令

【文散官】:朝請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勳】:雲騎尉

從七品:

【職官】: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禦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閤門宣讚舍人、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勳】:武騎尉

正八品:

【職官】: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京府判官、京畿縣令、赤縣丞、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

【文散官】:給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節校尉、宣節副尉

從八品:

【職官】: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閤門祗候、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諸州縣令/丞、赤縣尉、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務郎

【武散官】:禦武校尉、禦武副尉

正九品:

【職官】: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從九品:

【職官】: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諸州縣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

【文散官】:文林郎、將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宋朝官製

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製

官、職、差遣

宋初沿五代舊製,官名與實際職務大體相符,擔任與“官名”名稱不符的職務,稱為“差遣”,但為數較少。不久,另設新機構並擴大“差遣”的範圍,實行官名與實際職務分離的製度,以剝奪原機構及“官”的職權。“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類以他官主判,雖有正官,非別敕不治本司事”

《冊府元龜》卷308《宰輔部?總序》。關於唐代後期和五代、北宋的宰相職銜,有人認為隻有同平章事才是真宰相,侍中、中書令是虛銜,此說欠妥。參見陳振:《關於晚唐、五代的宰相製度》,《史學論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許多舊機構幾乎都成了閑散單位,隻辦理一些次要事務。

文官通常都具有官、職、差遣三種職銜。官,也稱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監等的各種官稱,如仆射、尚書、郎中、中書舍人等,元豐五年(1082)官製改革以前,隻作為官員定官位和俸祿高低的官稱,稱為寄祿官。改製以後,改為相應的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及各種大夫、郎,以定官位、俸祿,稱為“階官”,宋人後亦常稱改製前的寄祿官為階官。

職,也稱職名,指館、閣、殿的學士、直學士、待製、修撰、直閣等,在館閣中實際任職的稱為館職。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員所帶的修撰、直閣等較低的“職”,稱為貼職,除宋初外並不實任其職,隻作為文官的榮譽銜。“差遣”有時也稱“職”,但大多數“職”專指職名、貼職。

差遣是官員擔任的實際職務,也稱“職事官”,“官”(寄祿官)有時也稱“職事官”,但多數“職事官’是指“差遣”。“差遣”本身無品級,以“官(寄祿官)”定品。除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副使、翰林學士等外,“差遣”職務名稱前通常都帶有“判、知、同、提舉、提點、管勾(幹)”等字,如判尚書省事、知府等。

官員既可以隻升降“差遣”職務,也可隻升降“官”級或“職”等,也可以升降三者中的兩種,甚至三者都升降。低級文官及受處罰的官員,隻有“官”與“差遣”而沒有“職”。

朝官、京官、選人與改官

宋朝稱常參官為朝官,但並不是專指參加朝參的官員,京官也並不專指在京任職的官員,朝官、京官都包括地方官,朝官指從七品以上的高中級文官,京官指八、九品低級文官。

選人已不是唐代所指的候補、候選官員,宋代的選人,也稱“幕職、州縣官”,原先的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的屬官,如判官、推官、掌書記、支使等,稱為幕職官;京府、留守的屬官如判官、推官,以及縣級的如知縣事、縣令、主簿、縣尉,州、府的屬官如司理、司法參軍等,稱為“州縣官”,統稱為“幕職、州縣官”,共分為七等二、三十級,都作為寄祿官稱,用以定官品和俸祿等級,官品自從八品至從九品,與京官官品相近,是京官的“候選”官員,通常即稱為“選人”。上述“幕職、州縣官”的官稱,大多又與“差遣”(實職)名稱相同,因而容易混淆。

宋代士人入仕,基本上都要經過“選人”階段,許多人甚至終身是“選人”,隻有升改為京官,稱為“改官”,才能得到升遷中高級官員的機會。士人考中進士後,通常隻有前三至五名的寄祿官稱為低級“京官”。第六名(有時是第四名)以下的極大多數進士的寄祿官稱,都是“幕職、州縣官”,都屬“選人”,所有“七階選人須三任六考,用奏薦及功賞,乃得升改”為京官孫逢吉:《職官分紀》卷15《翰林學士承旨》引《五代職官誌》。

中書與宰相、副相、使相

中書,全稱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都堂、政府、東府,設於宮城中(“大內”),為最高行政機構,是宰相和副相辦公處,與樞密院合稱“二府”。宋沿晚唐、五代舊製,雖規定以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為宰相,但自後周顯德元年(954)中書令任宰相的馮道死後,未再任命中書令為宰相,宋代沿襲亦未再任命中書令為宰相。

侍中,隻有德高望重或權位隆盛的少數同平章事,才能將宰相的職銜晉升為侍中,元豐改官製前,“國朝以秩高罕除,自建隆至熙寧,真拜侍中才五人”。“真拜侍中”即是以侍中任宰相,不必帶同平章事職銜,這五人是範質、趙普、丁謂、馮拯和韓琦,此外王旦和富弼二人也曾真拜侍中,但他們都以侍中的職銜名位過高而懇辭,仍隻以同平章事職銜繼續任宰相《宋史》卷161《職官誌》一。。同平章事,全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北宋前期宰相的主要職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