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五年冬月初一,北方隴國揮師南下,大舉入侵中原夏國。十萬大軍壓境,所到之處,民不聊生。
一隊隊的馬車車著滿滿家當,萬家老小,在蕭瑟的寒風中艱難地奔逃著。
有更多的人,還來不及收拾細軟,便被隴兵抓住,或成為軍妓,或成為粗奴,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邊疆小卒八百裏加急累死了無數好馬把戰報呈給了九重華帳內的萬歲爺。
萬歲鬆開放在美人腰間的雙手,執起青豪在那戰報上慢悠悠批上了一筆朱砂:洛親王帶兵迎戰。
洛親王,大夏帝國軍功奇偉第一人。
他也是大夏帝國軍功奇偉唯一一人。
大夏國,從夏慶帝登基開始,便以盛世太平為由,削了兵力,撤了武官,釋了大將的兵權。
整個大夏,從此隻剩下一位將軍,也是唯一一位親王。
傳說,他十歲時便隨父征戰,大敗西北狄王,刀鋒所向,無一生還。
傳說,他三千人馬可禦百萬雄師,天時地利,機關巧陣,無一不精。
洛親王接過聖旨後,披上盔甲就奔到了軍營。
出兵那日,洛親王站在城門上頂著烈日,閱了兩個時辰的兵。
出兵那日,萬歲爺坐在龍輦中上了天壇,燒了兩個時辰的香。
萬千百姓匍匐地上,祈求著洛親王再顯神威,護他們不受戰火的牽連。
洛親王冷眼睥睨地上一片百姓一片士兵。
隴國十萬精兵養精蓄銳,夏國一萬老兵苟延殘喘。
他不說話,在萬歲爺一聲令下,舉起夏國軍旗,一揚馬鞭,披著一身玄色的雕翎戎裝,麵無表情地帶著一群羸弱無力的兵卒殺往了北方戰場。
夏慶帝重用洛親王,就是因為他好用,隻要一句吩咐,從不曾有過怨言和異議。
那一場大戰戰了足足三月,卻依然不見停息。寒風吹著夏國,這一年的晚稻,收成奇差。
戰亂,饑荒,老無房,幼無糧,慶帝統治岌岌可危。有人喊著大夏已亡,有人想要揭竿起義,卻還是被貧窮困苦的現實抽掉了滿身的豪情壯誌。
慶帝深知自己的臣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於是出了鴛鴦暖帳,下了搖搖龍輦,一步一叩首,三步一跪拜,畢恭畢敬地拿著國庫裏珍藏的好酒去了天壇祭奠神靈。
軍帳中,洛親王看著書案上的地圖,為僅剩的五千兵力排布著防禦的陣法。
三月功夫,夏國戰死五千,隴國損兵八百。
這是洛親王帶兵以來,戰績最為令人心寒的一回。
京陵城外,無數痛失兒子或丈夫的婦孺跪成了一片,哭天搶地,控訴著戰爭的殘忍,指責著洛親王空有虛名。
街頭巷尾,從不乏一些麵黃肌瘦的書生,坐在乘涼的大樹下,一臉悲憤地說道:“若是在下帶兵,定能兩月內擊退敵軍!”
亦有人道:“我大夏北邊防線本就堅牢無比,險山惡水,易守難攻,怎奈帶兵之人如此昏庸。”
“噓,你小聲些,帶兵的可是當今聖上的親弟,當朝唯一的親王。”
……
被人或謾罵或鄙視著的洛親王看了一眼那些連揮刀都有些吃力的士兵,雙手成拳,把剛淬過毒的短刀放入鞘中,雙手一揮,藏進袖中,便摸著夜色出了軍營。
第二日,隴兵突然亂了陣腳,嘩然而退。
有心人去打聽,隻聽人說,隴國此番帶兵的三位一品武將,皆被刺殺身亡,軍心動蕩,無心戀戰。
夏慶帝得知這個消息後,大笑三聲,燒了三日高香敬謝神靈後,又抱起美人回了他的華帳之中。
萬千百姓聞說隴國退兵,紛紛跪地,謝主隆恩,謝天保佑。
------題外話------
靈感突發就開了個新坑,會努力寫好,望親們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