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1 / 3)

孫老師悄無聲息地走了,其它的老師也像走馬燈似的,悄無聲息地一個一個地走了,一個一個地又來了。這類學校仿佛一個過路店,教職工們不過是羈旅的過客,該走時走,該來時來,一切都是那麼身不由己,一切又都是那麼順其自然。

做一名打工族,每時每刻都心存危機,我必須得有一個長遠的打算,目前,比較現實的前景,還是要發奮考研。而像我這般歲數的人,考研的機會也就那麼一兩年的時間,若再晚,即使考上了,也麵臨著就業困境,也將失去考研的意義。為此,我必須孤注一擲,狠賭一把。

這個星期天,不該我值班,一個多月沒回去了,我應該回家看看。可照照鏡子,看到自己蓬亂長發、胡子拉茬的邋遢形象,又想想早該購買英語聽力磁帶了,回家的事,隻好再往後拖拖。

早飯後,我馬上尋找車子鑰匙,該找的地方全找遍了,還是不見那個帶著血紅雞心墜子的鑰匙。我在屋裏像個瞎子似的胡亂轉了幾圈,狠狠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後腦瓜,看我這個記性!昨天下午,不是張老師去市裏看一位親戚,把車子借走了嗎?他說今天下午才能趕回來的。他會借,我就不會借嗎?王老師、楊老師他們不都是有車子嗎?我剛要出門,又一轉念,不可,星期天的,誰沒有個私事?在這個交通閉塞的鬼地方,星期天借車子,就像是有些人偏愛下雨天借雨傘似的,太不識趣。為了自己方便,也不考慮人家做難不做難。損人利己的事,最好別幹,還是乘公交去吧。

學校距公交車站點,至少有四裏路程,學校大門口,停了好幾輛機動三輪。這段路,是由碎石粗沙鋪就的簡易公路,乘坐三輪,顛簸得曆害,我曾吃過苦頭。不到萬不得已,我是寧走勿坐。不論幾位三輪師傅如何熱情地向我招攬生意,我冷若冰霜誓不回頭,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其實,步行到站點,也用不了多久,隻不過現代人方便慣了,漸漸丟掉了步行的習慣。

我疾走如飛趕到公交站點,僅僅用了二十多分鍾時間,即使乘坐三輪,走這樣的害路,比徒步也快不了多少。而且,這個動動量,對我來說,不大不小,既免受乘三輪之苦,也使身體得到了有益鍛煉。

8路公交車從西邊駛來,車還沒停穩當,候車的大人小孩開始蜂擁而上,我跌跌撞撞地擠上汽車,極目四望,搜尋著空位。這時,坐在左窗邊一位戴眼鏡的中年同誌,推了一把挨著他坐的中學生模樣的男孩兒說:“小虎,你先站會兒,讓這位老同誌坐。”小男孩打了個激靈騰出位,忙抓著我的胳膊往座上讓。這人是啥眼神!我看上去真顯得那麼老嗎?我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若是坐下來,感到太尷尬,我若是不坐,讓他們看出實際年齡來,他們會太尷尬。趁他們還沒有識出廬山真麵目,我趕緊坐下,伏在了前排座位的後背上。

汽車剛剛啟動起來,我從人縫裏,看到右前方有一隻毛茸茸的手悄悄地伸向一位老人的上衣口袋。我下意識地伸手阻攔,手剛伸出了半截,便被另一隻有力的大手卡住了手腕,我順著那隻胳膊向上一看,望到了一張凶神惡煞般的臉。他無疑是那個小偷的同夥。我拚盡全力甩動著胳膊,想掙脫掉他的魔爪,但是,這種不自量力的反抗徒勞無益,反而激發他增強了控製力量。我隻好用目光向周圍人求助,旁邊一位軍人與我的目光對接了一下,旋即若無其事地把堂堂正正的方臉轉向了窗外的風景。人民衛士對這種現象還視而不見,我一介書生逞什麼能耐?剛才為我讓位的男孩機警地用腿碰了碰我。還是好人多啊!我感激地望了他一眼,並點點頭,意思是說:謝謝你,我已經明白。於是,我鬆下了保持著戰鬥姿勢的胳膊,隨即,那位賊兄也放下了手。我驀地冒出了一身冷汗,幸而這位賊兄還算仁義,我不犯他,他也不犯我。他要是死不鬆手,反誣我是個小偷,他們人眾勢眾,眾口鑠金,我即便長一百張嘴,也難澄清。

到了市內,我先去新華書店裏購買英語聽力磁帶。在磁帶專賣區裏,貨架上擺滿了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英文磁帶,我挑來揀去,一時不知該選擇哪樣為好。長著兩顆大門牙的女營業員笑盈盈地走過來說:“同誌,你是給孩子買磁帶的吧,咋不帶他(她)一起來呢?是要高中的,還是要大學的?”

“我隨便看看,隨便看看。”我極不自在地笑了笑。

“王校長,你也準備考研呀!”一個甜甜的聲音,從我身後飄來。

“我,我……”我手中的磁帶已經把我出賣。

“王校長,我今年也報了名,聽說王長喜的聽力磁帶還不錯,咱們先買一碟吧。”教高三化學的劉老師揚了揚手裏的磁帶。

我平時不大與女同事交住,不是我思想封建,深信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主要是學校裏的中青年教師,大都是孤男寡女,接觸過頻,難免招來風言風語。劉老師的聲音悅耳動聽,她的聲音裏有一種很特殊的磁性,引你聽了還想再聽。今天巧遇在陌生場合,多聊幾句也不會留下閑言。

我誇讚她說:“劉老師,你的音質那麼好,要是報考個廣播學院之類的藝術院校多好。”

“王校長,說著容易,那些專業,必須得年輕漂亮,像我這般年歲,眼看都成老太婆了,又是個醜八怪,一麵試,人家還不把我趕出來呀。”

“劉老師,人不能太自卑,你的聲音與中央電台的播音員相比,也差不到哪裏去,隻不過你缺乏點機遇。聽你講話,就像聽百靈鳥唱歌似的。”

“王校長,平素你那麼嚴肅,誰知,你說話怪有意思的。”

“我的樣子怪嚇人的嗎?”

“那倒不是,隻是覺得你太孤僻,挺不易接近。”

“不是我不易接近,而是你們太多心了。”

如果不是兩位營業員的對話傳到了我們耳朵裏,我們的談話還會持續下去。大門牙營業員朝黃頭發女營業員努努嘴說:“看這倆人,多有誌氣,他們的孩子應該老大不小了吧?可還在準備著考研究生哩。”

“可不是嗎。報紙上說,還有七八十歲的老人考大學呢。”黃頭發接道。

她們看似在交頭接耳,其實一點也無所顧及。她們肯定在想,這都是些恭維話,不怕我們聽到,我們聽到,也隻有高興的份兒,不會生氣。因此,她們不可能想到,這些話隻會令我們千分難堪萬分羞愧。

我與劉老師在書店門口分了手,她忙著去農貿市場購物,我急著快去理發。

書店東邊不遠處有個“青年理發店”,我在那裏理過幾次發,理發師的手藝還不錯。聽人說,這個理發店是七十年代初成立的老店,有著三十多年的曆史了,之所以命名為“青年理發店”,是因為當初的七八位理發師傅全是些二十來歲的小青年。現今的店名已經名不副實,這些人全都成了五十開外的準老年人了。它的店麵雖說陳舊,不大起眼,製做的發型也趕不上新潮,但是,他們憑著精湛的手藝,仍擁有著一大批中老年客戶,因而,在這段繁華的街麵上,竟頑強地延續至今經久不衰。

我理完發,沒有像往常那樣感到神清氣爽精神煥發,而徒然湧現出無限的惆悵。剛才那位慈祥的老理發師梳理著我的亂發,感慨地勸我說,年級輕輕的,竟然生出了這麼多的白發,現在的日子好過多了,還操那麼多的心幹啥?

敬愛的老同誌!你怎麼能理解我們這代人的心景?生活條件是比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人心不也同樣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嗎?日子能過了,有錢花了,一切都一了百了嗎?這就是所謂的代溝。當今時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的心理年代遠遠短於生理年代,十年的生理年齡已足足構成一個豐富完整的心理年代。缺錢的想有錢,有錢的想更有錢。小富即安的人生理念早已一去不複返了。我不操心行嗎?操心沒錯,錯就錯在不該早生華發。不言而喻,華發,是衰老的跡象,是倒退的征兆。今後,別人對自己,該怎麼想?會怎麼說?

我接著去百貨商店辦了第三件事:買把剃須刀。我那把剃須刀用了十年之久,早該換新的了,隻是心疼費用,才勉強用到了上上星期,直到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緊走慢跑到公交站點,公交車正關閉著車門徐徐離去,我已經累得氣喘籲籲,渾身像散了架似的,一步也不想往前挪移,反正五分鍾一班,不如稍喘口氣兒。

下一班車遠遠地開了過來,望眼欲穿的乘客們開始騷動,我也不敢鬆懈怠慢,打起精神舉步向前。這時,我的手機響了起來。電話打得真不是時候,我隨手想把手機暫且關閉,一看上麵顯示著小華的手機號碼,連忙接通了電話。原來小華帶著我媽和兒子來學校裏看我,她們此時正在我門前等候。

正是農忙時節,母親咋也跟著來了!一定是她得知我一個月沒有回家,心裏惦記,督促著小華她們一起來了,唉!小華怎麼不提前給我打個招呼?兒女們不管長多大,走多遠,也總走不出父母的思念。

兒子獨自站在學校大門口翹首眺望,看到我終於出現在他的視線,興奮得一蹦三跳地老遠跑過來迎接。他跑過來二話不說,就去搶我手中的大提袋,我怕累著了他,便把裝書本磁帶剃須刀的小袋子遞給了他。

兒子開口就說,他媽讓他來這兒上學。“胡鬧什麼。我就沒聽你媽說過?”我嗔怪道。“我媽說這次來就與你說的。”兒子一本正經地說。開什麼玩笑!小華總是聽風便是雨,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她肯定又聽到了什麼閑話,才想出這個主意。我拉緊兒子的手,走著想著。

果不其然,小華進屋後,簡單抹了一把臉,把一肚子話全倒了出來,“養不教,父之過。你還是個老師哩,也不操心培養培養咱的兒子。上星期天上午,省裏一位教育專家,在縣電影院做了一場素質教育演講報告,那天到場的家長特別多,屋裏屋外擁擠不動,連窗台上都趴滿了人。那位專家講得真棒,他說,做為合格的家長,不僅要教育孩子好好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一些家長在這方麵做得很好,非常重視塑造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的特長。像在課外時間,讓孩子學學畫畫呀,彈鋼琴呀,打籃球呀,練武術呀等等。與小縣城相比,大城市裏的條件就是好。你看看咱兒子,十來歲了,無任何特長,你也不著急,將來靠什麼去應對社會的激烈競爭?”

她輕易不來一趟,況且母親、兒子又都在場,我盡量把語氣放緩和些,不給她抬杠的印象。

我慢條斯理地說;“別盲目地迷信專家們的話,他們的觀點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是有某方麵的特長,但特長並不等於天賦,並不是有了特長就一定能塑造成材。”

“即便不能塑造成材,有特長也總比無特長強吧。”

“那也不一定。”

“一定!我說一定就一定。你們學校不是辦有美術班、體育班、小提琴班、外語訓練班、寫作班等等嗎?我想讓他在這裏跟著你上學,課外時間也上個培訓班,挖掘挖掘他的特長。”

“有啥特長可挖掘的?他隻須把功課學好就行,別想那麼多。”

“光學好功課怎麼能行?單憑成績好未必能適應社會。”

“國家目前盡管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然而,提倡歸提倡,現實生活中,我們依舊搞的還是應試教育那一套。隻有分數才是硬道理。等他考入了好大學,發展特長也不遲。”

“到了那時,人的各方麵差不多已經定型,再發展特長不大容易。”

“容易,容易。現代人的頭腦靈,擅於接受新東西,我過去教過一位學生,在學校裏是個有名的書呆子,大學畢業後,去南方開了公司,現今已成了個富翁。”

“你說的隻是個別現象,我再也不敢相信你了,你要是早有個一技之長,也不致於混成這個樣子。”

“你又開始說那轉圈理哩!”

這是她一慣的毛病,她扯來扯去,終究要扯到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