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向老劉磕了三個頭之後,這才站起身來。老劉看周瑜今年雖然才十一歲,但是個頭卻不小,看上去便如十三四歲的少年一般。而且果然長的齒白唇紅,英俊瀟灑,無愧“周郎”的美名。
周異急忙請老劉進門,自己已經命下人準備好了茶水,還請大人入內品茶。
周異在前邊引路,老劉等人邁步進了周府。這南方的庭院果然與北方大不相同,房屋倒是沒有太大的分別,可是院中到處都是奇花異石,假山流水,果然別有一番幽雅清新的景致。
進了大廳之後,周異急忙請老劉在上首就座,自己則在老劉的左手邊相陪。全柔、鄭賁依次坐在老劉的右手邊。周瑜則坐在父親的身邊,盯著老劉的雙目中顯露的無異是崇拜與敬重之色。
老劉先是問了些周異如今的情況。得知周異目前雖然是賦閑在家,但是卻也心係國家大事。對於眼下大漢天下的局勢,周異也是深感痛心疾首。這次的瘟疫如若不是自己前來,估計疫區的那些百姓也就隻能自生自滅,因此周異再次向老劉的善舉表示感謝,同時他也表示自己也可以捐錢捐物,為揚州的百姓盡力。
聊著聊著,老劉便把話題逐漸引向了周瑜身上。看來周異對這個兒子也是頗為滿意,提起周瑜的時候,臉上洋溢的都是自豪之情,言語中盡管非常謙遜,可是任誰都可以看出來,周異對於兒子那無法抑製的滿足之意。
老劉有心考校一下周瑜,便向他提出了一些四書五經甚至諸子百家的話題。沒想到周瑜果然是學有所成,且在很多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令在座的眾人也都為周瑜如此年紀,便有如此學識而暗暗點頭。
現在老劉對周瑜也是非常的喜歡,盡管他還是個孩子,且學識過人,少年得誌,但是並沒有看出他有什麼孤傲之處,更不是無法接近之人。看來周瑜長大之後的**格,很可能與他此後的遭遇和經曆有關。因此老劉也打定主意,既然周瑜並不是什麼心胸狹窄之人,自己不妨請他去新州書院學習,若是將來自己與他投緣,自己的帳下不就又多了一名出色的謀士了嗎。
因此在眾人聊了一陣之後,老劉便對周異道:“周大人,我觀周郎果然不同凡響,不知您是否願意讓公子去新州書院學習,那裏不僅有我的恩師盧植,還有前太尉楊賜以及其他幾位名師大儒講經授課。若是周大人與周郎願意,我這次便可以把周郎帶上,與我一路同行,等我將來回到耽羅島之後,再把他送往新州書院。不知周大人與周郎意下如何?”
老劉此言一出,令周異不免有些措手不及。兒子還小,他當然不願意讓兒子離開自己。可是轉念一想,新州書院其實便是把潁川書院的幾位名師大儒全都都請了過去,而且還有盧植、楊賜等人授課,比起潁川書院還要略勝一籌。而且今天周異也看出來了,耽羅王前來舒縣,似乎就是衝著自己的兒子來的,能得到耽羅王的青睞,自然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周異沉思良久,又轉身看了看兒子。
此時的周瑜正用焦急的目光看著父親。看到周瑜的表情,周異明白,兒子已經動心了。自己若是不願意放兒子前去求學,沒準還耽誤了兒子的前程。通過今天與耽羅王的一番交談,周異相信兒子跟著耽羅王,他日肯定會有一番作為。因此最後周異點了點頭對老劉道:“王爺,小兒能得王爺青睞,那是他的福分。隻是小兒尚且年幼,我是擔心他離開父母,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因此才會有所顧慮。若是小兒也願意,我也不會阻攔。”周異說完,把目光轉向了周瑜,等著他自己來做決定。
當聽到耽羅王要帶自己離開舒縣,與他一道同行,並且最後要送自己去新州書院學習時,周瑜早已經心動不已。如今的耽羅王可是天下聞名的大英雄,周瑜再聰明,他也是個孩子,自然把耽羅王當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有這個機會,他當然不會錯過,因此聽到父親讓自己決定時,周瑜毫不猶豫的對周異道:“父親,我願意跟隨耽羅王殿下前往新州書院求學,還請父親放心,等將來我學有所成,一定還會回到你們身邊,在父母膝下盡孝。”
一番談話下來,老劉便與周異商定了自己把周瑜帶走,送往新州書院學習的決定。為了讓周瑜的父母能夠安心,也讓他們一家人在一起多呆一些時間,老劉決定今天便在舒縣過夜,明天一早,自己再帶著周瑜返回合肥,與留在那裏的芷清張飛等人會合,然後一道返回曆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