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便是這兩年大漢境內不少地方遭受了天災,致使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因此有些地方也開始出現饑民背井離鄉,趕往北方的幽、冀、新州等富庶之地的情況。而且徐州與荊州、揚州等地還出現了大規模的瘟疫,導致更多的災民流亡他鄉。
看來盡管這兩年由於老劉的出現,大漢表麵上擴張了地盤,消滅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但是大漢內部多年以來的痼疾並沒有得到根治。尤其是現在各地的州牧刺史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大漢朝廷對各州的影響力也在日益減小,一旦靈帝駕崩,恐怕距離天下大亂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接手了幽州的袁紹如今的實力從表麵上看應該是最強的。畢竟如今的幽州有錢有兵,再加上還有許多老劉建設的工廠、礦山、鹽場,因此光靠著銷售武器裝備和各種農作物的種子,就讓幽州的府庫財源不斷。而袁紹這一年多也沒閑著,到處尋訪能人,培養並在各地的軍隊官府中安插自己的親信,以便頂替老劉的原班人馬。
由於袁家的名聲和地位,再加上如今的袁紹財大氣粗,竟然也讓他找來了沮授、郭圖、審配、逢紀、辛評辛毗兄弟等謀士。武將也有高覽、蔣奇、韓猛、高幹、呂威璜、馬延、張南和蔣義渠等人。再加上原來老劉留下的一幹文官武將,使得袁紹手下如今當真是人才濟濟,如日中天。隻不過顏良、文醜、張頜、麴義幾員大將都被老劉挖走了,所以現在袁紹自己的親信武將之中並沒有武功特別出眾之人。
另外便是大漢如今與貴霜、安息和羅馬幾國的貿易通道已經打開,因此來往於幾國之間的商旅不斷,這也使得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日益加深,而各種交流也日漸增多,使得各國都從中獲益匪淺。
看完了這些消息之後,老劉與郭嘉便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們是在考慮下一步老劉該如何行事,才能在保住原有實力的基礎上,繼續積蓄力量,以便將來能夠有足夠的資本去與群雄逐鹿天下。
耽羅島王宮的大殿之中,老劉與郭嘉二人沉思良久,郭嘉才抬頭對老劉道:“主公,看來如今大漢的天下已經不太平了,便是如今各地的州牧刺史,也都已經成了割據一方的豪強。假以時日,等他們的實力更強的時候,朝廷恐怕也就難以管治他們了。而一旦有了什麼借口或契機,恐怕大漢的天下必亂無疑,主公以為如何?”
老劉點了點頭道:“奉孝言之有理。如今的大漢確實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了。如今我皇兄還在,天下尚可安定一時,倘若他日我皇兄一旦有事,我皇侄如今年幼,將來便是登基恐怕也無法掌控大局。朝中又有袁家、宮中的宦官和大將軍幾股勢力形同水火,到時候天下不亂才怪。不知奉孝覺得我們該如何行事,方可使天下太平,百姓免遭戰亂之苦呢?”
“主公,這幾年若不是主公東征西討,為大漢開疆拓土,平定內亂,恐怕天下早已大亂。嘉以為逢此亂世,天下當以有德者居之。不知主公以為嘉的說法可對?”郭嘉看來是早就認定如今能安天下者,唯有老劉方可勝任,隻是他也知道老劉一直不願意從靈帝的手中把皇位搶過來,而且也曾答應過靈帝將來好好照顧自己的兩個皇侄。因此他才會對老劉有此一問。
其實在老劉的心中,也不止一次有過自己把皇位奪過來的念頭。並且一旦自己真的當了皇帝,那麼應該是天下百姓之福。自己肯定會按照後世的先進方法來管理國家,並且會發明更多的東西來造福百姓。可是自己如今的身份是靈帝的兄弟,大漢的耽羅王,而靈帝對自己還算不錯,再加上如今自己也答應了何後,將來一定要輔佐太子劉辨,這些都是令老劉無法下決心的原因。還有一點兒便是他也知道用不了兩年,靈帝一死天下便會大亂,因此這樣一來自己便不是造成大亂的根源,於自己的心裏也會容易接受。
聽到郭嘉的問話,老劉沉吟半晌才答道:“奉孝,我知道你的意思。公台和文皓、元皓也曾有過這個想法。隻是我身為漢室之胄,當然不能為了自己的私欲而引發天下之亂。你也看到了憲和的情報之中,曾說起太醫斷言我皇兄時日無多。如此我看我們還是先隱忍一下,待出現情況時再相機行事。奉孝以為如何?”
郭嘉跟了老劉也有幾年了,當然知道他的想法。若是他有心奪取皇位,恐怕早就當上皇帝了。所以郭嘉也對老劉愛民如子的做法深為感動,更為老劉的光明磊落所折服。於是郭嘉想了想後對老劉道:“主公高義,嘉佩服。不過從剛才的這些情報之中,我們也可看出如今大漢各州的州牧刺史甚至不少郡太守都在暗中招兵買馬,擴張自己的勢力。而袁紹得到了幽州之後,更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金錢,將主公製造出來的那些精鋼盔甲、斬馬刀甚至連弩拿去賣錢,使得現在很多州郡的士兵手裏都有了這些利器。如此一來,各地軍隊的戰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將來打仗也就不會像我們以前那樣容易了,主公可還有什麼辦法造出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來,好讓咱們的軍隊繼續占得先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