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安玄大師的記憶,安息的軍隊分為重騎兵、輕騎兵與徒步弓兵,其中騎兵占了絕大部份。重騎兵全部都由貴族子弟擔任,人數最少。而這些貴族的部下及部下的族人充當輕騎兵,是安息軍隊中最典型的軍種,人數也最多。貴族領地內的自由民和奴隸為徒步弓箭兵,數量也不少。
重騎兵的人數很少,幾乎全部由貴族組成,貴族騎士與戰馬身上均披戴著銅製或鐵製的鎧甲,花得起錢的貴族,人馬所使用的裝備就比較齊全,有錢的騎士除了穿戴一般胸甲與頭盔外,還會再加上額外的鐵手套、鐵護腿或頭飾,所騎乘的戰馬會增配鐵麵簾與護頸。至於位階比較低或比較缺錢的貴族,則人馬受鎧甲保護的部位會比較少。
所有重騎兵的主要武器是一支大約一丈兩尺長的騎槍,使用時必須雙手握持,這時騎士以雙膝控製戰馬的行進方向。重騎兵的其他武器還有長劍、鐵錘、戰斧或弓矢。戰鬥時,安息重騎兵以密集的隊型衝向敵軍側翼或後背,執行毀滅式的衝鋒。
數量眾多的安息輕騎兵構成安息軍隊的主要部份,他們極少穿戴盔甲,從而提高戰馬的奔跑速度。輕騎兵使用複合弓為主要武器,這種被稱為帕提亞複合弓的長弓弓身由木材、獸骨與皮革膠合而成,而且是力量更大的反曲弓,因此其射程可以達到百步以上,比大漢和北方的匈奴使用的長弓射程還要遠。
帕提亞輕騎兵在戰鬥過程中,最擅長的便是采用中亞遊牧民族的打帶跑騎射戰術,也就是安息輕騎兵在與敵人交戰時,首先會詐敗佯退,趁著敵人追來之際,在馬背上扭腰轉身張弓回射追兵,這就是在卡爾萊會戰中最出名的安息人戰術。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戰術,才使得安息人先是用弓箭射殺了大量的羅馬士兵,然後利用重騎兵的衝擊,最後打敗了輕敵冒進的的羅馬軍團。
聽完安玄大師的描述,老劉這才知道原來此時不僅羅馬帝國有重裝騎兵,便是安息帝國也早已經配備了同樣的重騎兵。相比之下,大漢的騎兵雖然不少,但是至今尚未出現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重騎兵,看來自己回去之後在這方麵要加快重騎兵的開發進度了。如今自己在新州有數量足夠用的上好精鋼,重量比起鐵或銅都要輕許多,而手藝精湛的工匠也有不少,因此隻要自己把設計好的圖紙交給馬鈞,他肯定便會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裝備的製造,而有了重裝騎兵,才可以在幽州的武器裝備流散出去之後,繼續保持自己的騎兵對於其他各地騎兵的優勢。
大漢使團在幾名安息士兵的帶領下,從安息與貴霜的邊界向安息內地的赫拉德城前進,由於這條路線乃是大漢與安息帝國之間的唯一通道,因此路上來往的各國商人倒也不少。到了中午的時候,使團在沿途經過的一處不大的村鎮上休息吃午飯的時候,竟然還遇到了幾位來自大漢的客商。
當這些客商知道他們遇到的乃是大漢出使安息的使團時,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因此這些客商都很激動。這些大漢的商人拋家舍業的來到安息做生意,圖的便是每次從安息帶回去的貨物,都能在大漢賣出很好的價錢,他們也能得到很高的利潤。但是這一路上也並不是很太平,在安息和貴霜境內都有一些山賊強盜,大漢的西域一帶也是如此。這些強盜經常搶劫小股的行商,因此他們這次見到使團有四百多人,於是便派人出麵,請求老劉能帶上他們同行,這樣他們就可以避免因為遇到山賊而破財甚至丟命。
既然是來自大漢的商人,老劉當然沒有不同意之理,正好這幾名商人也都精通安息帝國的語言,有了他們與使團一道,還可以在安玄大師有事的時候讓他們來為使團充當翻譯,而且老劉想的是將來一旦也與安息帝國簽訂了友好條約,那麼大漢朝也需要有一些熟悉安息國情並精通兩國語言的人,將來可以派他們到安息的大漢使館中任職,那麼這些商人將來不都是可以利用的人才嗎。
如今已經是十一月下旬了,使團離開洛陽至今已經兩月有餘,天氣已經是寒冷的冬天,尤其是在現在的安息境內,這裏基本是沙漠地區,白天豔陽高照,氣溫倒不是很低,但是據那些來過這裏的大漢商人介紹,等到了晚上氣溫會比白天低很多。好在使團早已經準備好了冬天的衣物,因此雖然天氣冷點兒倒也不至於凍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