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疏勒遇敵(二)(1 / 2)

張晏安排好了長史府中的一切,在自己護送王爺和使團離開的這段時間裏,長史府的公事由長史府丞暫時代理,而長史都尉也沒有隨著他帶兵離開而是繼續留在它乾城,監視各地屬國的動向,張晏帶著領兵的,乃是一名屯長。

當使團離開它乾城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下旬(農曆)了,因此天氣已經到了秋末,尤其是西域的早晚都已經很涼了,還好這裏如今大部分時間白天都是晴天,因此太陽照在眾人身上還是很暖和的,隻是越往西走,道路便越發破舊不堪,多虧當初離開洛陽時沒有為幾位文官準備馬車,否則這裏的好多地方馬車根本就過不去。

隻是王允等人一路下來,也確實非常的辛苦,好在他們終於在它乾城休息了幾日,才讓他們幾人緩過勁來了,相比較之下,倒是烏雲和紅昌還沒什麼大礙,烏雲本是自幼便在馬背上長大,而紅昌也經常練功,因此身子骨倒還結實,再加上每天晚上小妮子挨著老劉,睡得更是十分的香甜,隻是苦了老劉,雖然每天晚上是左擁右抱,美人在懷,但是不僅對紅昌他不敢輕舉妄動,因為怕驚醒了紅昌,老劉跟烏雲如今也是不敢有實質性的動作,隻能互相撫慰一番,過過幹癮罷了。

從它乾城出來之後,張晏帶著老劉等人一直向正西方向前進,路邊是一條河水咆哮奔湧的大河,張晏告訴老劉這條河被稱作於闐河,乃是從於闐國方向流過來的。而道路的另一邊則遠遠的可以看到一片連綿不斷的山巒,老劉知道那便是祁連山脈,好在天公作美,他們離開它乾城後,一連十幾天都是晴天,也讓眾人在秋日的戈壁上享受到了難得的溫暖。

十幾天之後,他們已經經過了姑墨國的領地,開始進入疏勒國的地盤,之前老劉並沒有讓大家過分緊張,但是到了這裏之後,為了眾人的安全,老劉傳令讓禦林軍、親衛隊和張晏帶來的一百名長史府的士兵都提高警惕,同時讓擔任前鋒的文醜多派一些探子出去,探查周圍的疏勒人的情況,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一定要馬上把消息傳回來。

跟著禦林軍和親衛隊走在一起,西域長史府的一百名士兵除了胯下的戰馬與他們不相上下之外,其它的不管是兵器還是身上的盔甲,都根本無法與他們相比,隻是老劉從這些人的身上看到的,卻是身經百戰的士兵才會有的那種感覺,估計與禦林軍相比,他們稍處下風,與親衛隊員比起來更是有些差距,但是如果為他們配上親衛隊員的裝備和武器,那麼他們的戰力恐怕絕不在親衛隊員之下。

有了這五百人的軍隊,如果在平原之中,對方便是有一萬人,老劉相信憑借連弩的威力,再加上自己和幾員大將的神勇,自己這方也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但是如果遭遇到埋伏,敵人直接衝到自己隊伍的麵前,雙方近身搏鬥,那麼打到最後,肯定是人多的一方占上風,所以他才會派出了很多探子去查明周圍的情況,隻要不被疏勒人伏擊,自己就不怕他們前來送死。

疏勒國都城楨中城位於疏勒國的東部,也就是從姑墨國西行不到兩千裏的地方,這裏也是一處水草豐美的草原之地,因此疏勒人善於放牧,蓄養牛羊馬匹,而他們的都城楨中城也是整個疏勒國內最大的一座城池,其餘的小城雖然不少,但大多都是用黃土夯製的土城,且規模很小,唯有楨中城的城牆是用磚木和黃土混合修成,城牆又高又寬,而且楨中城周圍還有他們引來疏勒河水圍繞的護城河,所以才會令張晏所帶的三萬人攻打了四十餘天,最後也隻能無功而返。

如今老劉他們製定的路線是不從楨中城附近走,而是從南方繞過楨中城,等過了楨中城之後,他們在轉向西南方向,前往那裏的無雷國,因為過了無雷國的地盤,便可以越過蔥嶺,進入貴霜帝國的領地。

按照後漢書《西域傳》中的記載,“疏勒國去長史所居五千裏,去洛陽萬三百裏。領戶二萬一千,勝兵三萬餘人。”

如果按照一戶四到五人計算,那麼整個疏勒國人口不過八到十萬人,可是他們的軍隊數量竟然是三萬多人,可見這個國家也是除了婦孺老人之外,幾乎所有的青壯年男子都是士兵,一路上老劉也和陳宮郭嘉一直在商議如果將來真的兵發西域,那麼這場仗該怎麼打,才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當然郭嘉隻說了一句話,便是“攻心為上”,老劉和陳宮稍一琢磨,便明白了其中的含義,畢竟如今的西域各國之中,願意臣服大漢的占了大多數,那麼隻要把這些國家首先招撫了,剩下的少數幾個強硬的妄想脫離大漢控製的國家對付起來便容易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