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城中的一切事務在楊霖和田猛的調度下,開始逐漸走上了正常運行的軌道,而漢軍也在九原城休整了兩天之後,於第三天早晨離開了九原城,在拓跋疆的引領下,開始了前往宴荔遊部落的千裏征程。
從九原城出發向北走了沒有多遠,大軍便來到了沿著東西走向綿延數千裏的陰山山脈,在陰山山脈中,最主要的山峰便是西端的狼山和九原城外的大青山。陰山山脈是古老的斷塊山,其的最大特點便是南北不對稱,南坡山勢陡峭,北坡則較為平緩。山脈的平均海拔高度在一千五百米至兩千三百米之間。
陰山山脈橫亙在如今內蒙古的中部,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時阻擋了南下的寒流與北上的濕氣,也正因為如此,陰山南北氣候差異顯著,是草原與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南麓的雨水較為充沛,加上北臨黃河,適宜發展農業。而北麵的山區植被稀疏,僅在東段的陰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樺、山楊、杜鬆、側柏、油鬆、山柳等樹種。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場,也是以前的匈奴人和如今鮮卑人的主要牧區。
陰山山脈自古以來還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天然分界線。山區本身是農牧交錯地帶。條件較好的山間盆地中有旱作農業,種值春小麥、蓧麥等作物,隻是在這裏種地,隻能靠天吃飯,因此種下去的作物的產量低而且不穩。另外老劉還知道這一帶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大青山的煤礦、白雲鄂博的鐵礦和稀土礦品質都非常好,雖然稀土現在還用不上,但是煤礦和鐵礦可都是現在所急需的,而且這兩處距離很近,到時候便可以在鐵礦的附近建一座煉鋼廠,有了地利的優勢,便可以生產出更多的鋼鐵,用來打造兵器護具和民用的工具農具。
陰山地區人類活動的曆史非常悠久,也是內地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場所。山脈間寬穀多為南北交往的通途,在漢初的時候,匈奴人被陰山擋在了北邊,因此陰山也成了長城之外的又一道天然屏障,但是後來隨著匈奴的逐漸強大,他們當然不願意一直呆在陰山以北的苦寒之地,便開始逐漸南侵,由於這一帶的漢軍在東漢年間軍力日漸衰落,匈奴鐵騎便慢慢將原來屬於大漢的土地占為己有,到了最後,他們的胃口也越來越大,竟然一直把邊界擴張到了長城腳下。
此後烏桓和鮮卑也逐漸開始強盛,他們先是搶奪匈奴人的地盤,把匈奴人趕出了鄰近幽、並二州的地區,後來看到南邊還有更好的地方,便開始慢慢蠶食與他們相鄰的幽、並兩州的大漢土地,尤其是鮮卑人在他們的一代英主檀石槐的帶領下,將匈奴人趕到了邊遠的西北地區。
到了後來,分成四部的烏桓人進入了幽州,幾乎占據了四郡之地,而鮮卑也將並州的五原、朔方、雲中和定襄幾郡全部占領,雖然期間大漢朝廷也幾次發兵,想把烏桓和鮮卑人都從大漢的土地上趕出去,但是由於統帥的指揮失誤,幾次征討都無功而返,還損失了大量的軍隊,最後隻能依靠高大的長城,才勉強擋住了鮮卑人繼續南下的腳步,形成了幽並兩州如今的這種格局。
當漢軍從一道寬闊的山穀穿過陰山,到達陰山山脈的北側之後,眾人也才明白為什麼鮮卑人不願意繼續在這裏生活了,這裏不僅氣溫驟然比南側下降了不少,而且常年刮風,向北看去,幾乎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平原,隻是雖然也有大片的草場,但是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出現了麵積大小不一的沙漠和荒原,尤其是山北的河套地區水量充沛,而這裏則是河流稀少,因給人一派幹旱荒涼的景象,在這裏生活居住的鮮卑人也非常少,幾乎走出了幾十裏路了,也沒有看到一頂鮮卑牧民的帳篷。
呂布看到陰山以北的這種情況之後,心說這種不毛之地,將來即使給了並州,要這些地方拿來幹什麼?種地估計也沒什麼收成,放牧養馬估計也要經常變換地方,而且這裏野獸很多,大白天的他們就經常可以看到有狼群在荒原上出沒,因此呂布也打定主意,不再跟老劉提打下來的這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之事了,幽州有錢,就讓他們派兵來來這裏駐防吧,這樣並州的北邊有他們防守,就不用擔心會有外族前來侵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