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長社之戰(二)(2 / 2)

到了漢桓帝年間,西羌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絲毫平息,反而聲勢更加浩大,羌人不堪忍受漢朝地方官吏對他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不斷殺死漢人官吏,侵占州縣。而麵對羌人的反抗,積貧積弱的東漢政府根本就無能為力,隻得求助於地方豪強,想借他們的力量來緩解日益嚴重的西羌危機,當時,深知董卓底細的隴西地方官吏便極力向朝廷推薦董卓,這無疑給董卓創造了一個展勢力、滿足他的貪欲和野心的良機。

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董卓受命擔任羽林郎,統管元郡(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的羽林軍,時間不長,他便升為軍司馬,跟從中郎將張奐征討並州一帶反叛的羌人,在這次征戰中,董卓極力表現自己,充分揮出自己勇猛強悍的優勢,縱橫衝殺,左右開弓,由於戰績突出,因功遷升為郎中,後來又因功升遷為廣武(今山西省代縣)令、郡守北部都尉(統治四川省紋川縣西南大部分地區的官名)、西域戌已校尉(掌管西部各民族事務的官名),到如今,他已經成了洛陽左近的河東刺史,手下擁有一支兩萬人的漢羌混編大軍,威震西涼的數十萬羌人。

得到朝廷遷自己為中中郎將,同時征調自己前往穎川,協助朱儁帶領的北軍平定當地的黃巾軍之亂的命令之後,董卓深知這又是自己的一個機會,於是馬上整肅大軍,隻是他還留了個心眼,並沒

有將自己的兩萬大軍全部帶上,而是留下了一萬人,隻帶了剩餘的一萬人前往穎川,他想的是要是萬一自己失敗了,那這一萬人還是自己的資本,免得到時候自己因為吃敗仗丟了官,真的變成一無所有了。

但是一萬大軍在人數上還是太少了,因此董卓也以朝廷征兵的名義,在當地強行拉起了一支由地痞無賴、無業遊民等組成的另一支近萬人的隊伍,這樣加起來,他出征的大軍也有兩萬人了,把河東剩下的一萬人交由自己的親弟弟董旻帶領,然後董卓帶著自己拚湊起來的兩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奔赴穎川。

一路之上,這支雜牌軍是見什麼搶什麼,搞得沿途百姓家中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隻是董卓並不去製止,反而縱容部下,看到大人都不反對,那些剛剛加入的地痞無賴更是有恃無恐,變本加厲的盤剝百姓,還美其名曰是百姓支援大軍平叛。

由於有了這些人的加入,董卓部下原本的一萬騎兵也沒法快行軍,隻好跟著他們一起,慢慢悠悠的向穎川進,大軍經箕關、河內後渡過黃河,然後按照探子傳回的消息,董卓得知黃巾軍正在圍攻長社的朱儁,董卓暗道這真是天助我也,有朱儁的四萬北軍,加上自己的這兩萬人馬,五六萬的黃巾軍何足道哉,因此馬上傳下命令,大軍加快行軍度,直撲長社而去,隻要這次消滅了長社的黃巾軍,自己一定重重的賞賜部下。

早就聽說董大人出手大方的那些雜兵便如打了雞血一般,開始玩命的向長社奔跑,居然衝到了那些騎兵的前邊,令董卓不禁為自己的領兵才能暗暗叫好。

隻是黃巾軍中的渠帥並非都是些隻知道舞槍弄棒的武夫,這穎川黃巾軍的渠帥波才便是一員頗有計謀的大將之才,也因此他才能在與朱儁率領的北軍一戰時,取得殲滅北軍士兵近萬的大勝。

雖然波才一直在指揮手下的黃巾軍士兵攻打長社,但是他也沒有放鬆對周圍的警戒,因此當董卓的雜牌軍行進到距離長社還有五十多裏地的中牟一帶時,便被黃巾軍的探子現了。

看到官軍來了一支穿戴和自己的軍容差不多的援軍,從旗號上可以知道,領兵的大將是朝廷的中中郎將董卓,於是那些探子急忙騎上快馬,趕回長社,把消息報給了長社城下的波才和彭脫二人。

得知官軍來了援兵,波才和彭脫二人商議了一番,根據探子的回報,那些援兵似乎不像是朝廷的正規軍,雖然這支援兵中有不少騎兵,但是其中還夾雜著不少裝備和自己手下黃巾軍差不多的步兵。

看來朝廷真是無人可派了,隻能臨時拚湊了一隊兵馬前來援助朱儁,相比之下,還是打這隊援兵容易些,攻城對於黃巾軍士兵來說太難了,而且徒增傷亡,因此二人便決定留下一下士兵繼續圍困長社,同時虛張聲勢,做出大軍還在長社的樣子來迷惑城裏的官軍,免得他們知道自己的大軍離開了,便出來攻打自己的營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