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老劉帶著眾人,拿起鏟子,在那些棺木被放到墓穴之中後,把墓穴邊上的土都鏟到墓穴中,最後修好一個個圓圓的墳墓。
為了便於分辨和親人祭奠,老劉讓公孫瓚找些石匠,為每個烈士的墓前立一塊石碑,刻上陣亡將士的姓名,陣亡時間等。
老劉突然又來了靈感,於是便製定了一條規定:今後每年的四月初五,就是幽州法定的祭掃日,到時候一定要派人前來烈士陵園,祭奠死去的烈士,為他們掃墓。
身後的戲誌才急忙把老劉的命令記下來,準備回去後寫成公文,再下發給所屬各郡。
當天晚上,老劉與公孫瓚一直聊到很晚,這次看到了老劉的那些新式武器,令公孫瓚垂涎不已,非要老劉給漁陽郡國兵配上一些,架不住他的軟磨硬泡,老劉隻好答應,下個月一定給他一百具連弩,三百支標槍,五百套馬鞍和馬鐙,把公孫瓚樂得直誇老劉,但是老劉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氣秉性,雖然是嫉惡如仇,但也非常好戰,現在漁陽處在上穀和右北平兩郡之間,怕他私自挑起對烏桓的戰事,壞了自己的大計,老劉便對他道:“伯珪,有你在漁陽,我大可放心了,隻是有一件事,我不得不事先跟你說明。”
“什麼事?玄德你快說。”公孫瓚急道。
“我們與烏桓各部之間,早晚必有一戰,但丘力居部落現在已經與我結盟,可以說是我的盟友,因此對付烏桓其他幾部,我們可以采取以夷製夷的方法,尤其是右北平與遼東,都與遼西的丘力居部落接壤,我們可以聯合丘力居部落,先消滅右北平的烏延和遼東的蘇仆延部落,丘力居已經答應了,到時候兩郡都歸我們所有,他們隻要馬匹和牛羊,而他們的馬匹,將來還要跟我換糧食,等我們最後打下上穀,烏桓就隻剩下丘力居一部了。”
“那烏桓不還是照樣存在嗎,有他們在,我幽州就不會太平的玄德。”公孫瓚道。
“伯珪別急,你聽我把話說完,丘力居的兒子樓班現在一直在我身邊呢,在我和元皓先生的刻意培養下,現在他幾乎忘了自己原來的身份,處處以漢人自居,等將來丘力居一死,蹋頓是我的義兄,他們的軍師宇文康更是早就接受了我的建議,隻要給樓班個虛名,我們就可以把烏桓百姓分散遷徙到內地,與我大漢百姓共同生活,允許他們與漢族百姓通婚,這樣不出二十年,烏桓一族估計就被我們同化了,而且我還要組織一支歸我幽州管轄的烏桓騎兵隊伍,北伐之時,便以他們為先鋒,等展示完了,我估計這烏桓騎兵也省不下多少了,伯珪你想想,我的辦法如何?是否能行得通呢?”
聽完老劉的話,公孫瓚仔細的琢磨了一番,其實他好戰,是因為他覺得隻有戰爭才能讓烏桓人屈服,完全沒想到還有老劉這麼高明的主意,他也不是冥頑不化之人,待想通了其中關節,不由得一拍大腿道:“玄德果然高明,難怪當初恩師那麼看好你,這次你回來擔任幽州刺史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令瓚從心底佩服,玄德放心,你既已定下計策,我自當遵從,也希望玄德有時間我們多在一起聚聚,我也好常聽聽玄德的指教啊。”
“伯珪過譽了,備一直把你當兄長看待,今後有些事情,我還要請伯珪幫我出主意、想辦法,到時候伯珪可不要推托呀。”
“玄德隻要有用的著我的地方,瓚萬死不辭,我隻盼他日還有機會,與玄德一起並肩作戰,倘若將來有一天真能如玄德所說,我們揮師北上,為我大漢開疆拓土,那才是人生快事啊!”
“伯珪放心,備敢斷言,北伐之事,三年內必將成行,到時候少不了我們並肩作戰的時候,隻是這三年之內,伯珪一定要把漁陽的政事做好,軍事上也要訓練出一隻能攻善守的郡國兵,還有,你再招收一些屯田兵,分給他們土地,平時主要種地,同時抽空對他們進行訓練,到戰事一起,便可以讓他們負責地方的治安守城等事宜,而你漁陽的郡國兵,也是我北伐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啊。”
“玄德深謀遠慮,伯珪佩服,有你給我提供的裝備和武器,再派幾個教官給我,瓚必不負玄德所托,為你培養出一直精兵來,對了玄德,這次繳獲的五百多匹戰馬你就給我吧,也免得你還要帶回薊縣。”
“好,反正我那邊有丘力居部落供應,不缺戰馬,這些戰馬就給你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