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結構與布局
一、生物安全的相關慨念
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是指防範、控製與生物有關各種因素對國家經濟、社會、公眾健康及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危害或潛在風險。主要因素包括:天然生物因子、基因修飾生物體、生物技術的負效應。對生物安全的界定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生物安全(biosafety)是指“對有害或有潛在危害的生物因子因管理不善、操作不當致使有害或有潛在危害的生物因子意外泄漏、環境釋放或跨國轉移所造成危害的防範與控製”。狹義的生物安全主要關注“意外事故”的防範與控製。廣義的生物安全(biosecurity)是指“免遭生物攻擊和侵害的管理與控製過程”,既包括意外事故也包括蓄意行為,包含農業、食品、環境、衛生等各個領域,也適用於從實驗室乃至國家、國際社會各個層次,尤其關注對生物武器擴散、生物恐怖威脅、重大傳染病危害、異常突發疫情,以及非法獲取病原微生物、非和平目的應用生物技術或蓄意施放有害生物等非法行為的防範與控製。
近年來,生物安全問題頻頻發生,如新傳染病不斷出現,舊傳染病死灰複燃,實驗室感染事件產生惡劣影響,轉基因產品的使用越來越多,生物恐怖威脅時有發生,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等等。生物危害的特點是:跨國性、潛伏性、擴散性、影響的連帶性、防護難度高、產生危害大。生物安全被認為是當前最重要的非傳統安全因素之一,生物安全問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概念如下。
1.實驗室生物安全(biosafety)《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定義為,在微生物和醫學實驗室進行各種有危害或有潛在危害的生物因子活動過程中,為了避免可能對人、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危害或潛在危害而采取的防護措施(硬件)和管理措施(軟件),以達到對人、環境和社會的安全防護目的。
2.生物安全實驗室(biosafety laboratory,BSL)GB19489定義為,通過規範的實驗室設計建造、實驗設備的配置、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嚴格遵從標準化的操作程序和管理規程等,確保操作生物危險因子的工作人員不受該實驗因子的傷害,確保周圍環境不受其汙染,確保實驗因子保持原有本性,所采取綜合措施的實驗室。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為,保護工作人員避免接觸與所進行實驗工作有關的微生物因子的生物安全原則和技術實踐。
3.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質。
4.實驗室生物危害在生物檢測實驗室的實驗過程中,各種生物因子如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對人、生態及社會造成危害,對環境造成汙染,統稱為實驗室生物危害。
5.生物安全保障(biosecurity)單位和個人為防止病原體或毒素丟失、被竊、濫用、轉移或有意釋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即從防止不正當使用高危險生物因子的角度來保障生物安全。主要針對3級、4級微生物而言。實質上安全是相對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所謂“安全”是指可接受風險的水平。
6.一級防護屏障(primary barrier)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櫃和個人防護裝備等構成的防護屏障,即操作者和被操作對象之間的隔離,用以減少或消除危害性生物因子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