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1 / 1)

對於喜好一詞的理解,現在,我不想,也懶得去翻詞典。

我隻覺得它是我對業餘時間打發的一種選擇。

小時由於父母教育意識的缺乏,對於書本我並沒有什麼過多的認識,隻是知道應該學習課本,其他的書————兒童的連環畫都沒有看過,影響最深的反而是當時的電視劇《外來妹》、《戲說乾隆》,對於裏麵的情節現在還是很清楚,雖然當時的自己隻有五六歲。所以,現在,母親訓斥我時總愛說“你要是能像記電視劇一樣來背書是現在這樣子”。因自己學的是文科,所以,背書就很重要,但,確實,卻難免做不到。

現在的孩子都是早熟的————雖然在一些重要的方麵更晚熟,雖不知道他們都看些什麼,但在我那個時候,不得不說我是早熟的,甚至是憂鬱,因為過早的接觸了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愁。

大人們也許會說,“小孩子家家有什麼好操心的,天天吃飽喝足就好了,哪像大人天天操心這操心那”。但,請不要忘記,孩子是成長的,是快速成長的,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他們對於這陌生世界的問題隻會比大人多得多,而不是少或沒有。

大人們最熟悉的問題莫過於“媽媽/爸爸,我是從哪裏來的?”

大人們的第一反應莫過於難堪與手足無措,似是自己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在這裏,我隻講我的那個小時候和與我家庭背景相似的家庭),我記得,我父母的回答是“從垃圾堆裏撿的”,當時我不信,或“從火車邊上撿的”還是不信。其實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樣的答案會信————排除真實的,父母不會告訴自己的。我隻是,或與我相似的人都會不安吧!因為這些個產生自己的地點太過隨性與不確定,想到若不是現在自己的爸爸媽媽撿到自己,而是一個自己現在不可能不熟悉的爸爸媽媽,便恐懼,所以就總是纏著大人問,但問得次數多了,也就不問了,因為父母的答案自己不滿意,滿意的答案自己不知道。

電視陪伴了我整個童年與少年時期,直到高考完,自己無事,在網上看起了小說,自然還是言情小說。

身為女孩子,難免會做夢,尤其在各種劇情不同的小說中,但,小說與現實終是不同的,夢會碎,其實,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情節的重複,故事的無聊,其實,故事也許真的很好,猶如仙女真得很美,可看得多了,總還是會膩味的,特別是在自己總能猜出情節後續的發展,難免就厭了。

其實自己同大多數人一樣,看得多了自己就開始動筆寫,但,總是不滿,便總是擱筆,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回頭》————寫自己的感想,畢竟人生總是不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唯一愧疚的事自己的讀者,畢竟自己就很討厭“蹲坑”,但還是那句話“《恨痛愛傷》是我的第一部小說,所以一定會寫完的”。

我不知道其他的作者對於自己的作品有何感想,但,矛盾,真得很矛盾。

有些怎麼寫怎麼別扭,自然看的人更別扭。

難得自己喜歡的,可傳上去時已是忐忑不安了,忍不住看看真得可好?一再確定,卻又一再懷疑,終受不得這樣的折磨便一再停筆。

下來自己喜歡上了動滿:《nana》最愛,《蜂蜜與四葉草》理解,《彩雲國物語》放棄,《吸血鬼騎士》癡迷。

但也僅此而已。

經好友介紹,看了日劇《lastfriends》。

第一次:三分鍾,不看。

第二次:五分鍾,暫停。

第三次:一二集,十一集。

第四次:三四集,十集。

第五次:五六七集。

第六次:八九集。

這就是我現在的耐性了。

所以,迷茫著,成長著,改變著,成長著,改變著 ̄ ̄ ̄ ̄ ̄靜止著,腐爛著,空白著,消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