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僖公早就立了太子,名叫呂諸兒。這個名字不太好聽,不過您看清楚了,是“諸兒”,不是“豬兒”。雖然人家行為不咋地,但您也不能侮辱人家是不。
這個呂諸兒,就是後來的齊襄公。
齊僖公有個同父同母的弟弟,兩人關係比較好。按周朝的規矩,國君一般由嫡長子接任,稱為“世子”(相當於後世的太子,為方便起見,我們幹脆稱他們為太子);嫡長子的弟弟們,尊稱為“公子”;這些“公子”的兒子們呢,便尊稱為“公孫”。“公孫”後來也發展為一個姓氏。
齊僖公這個弟弟,也就是位“公子”。齊僖公三十二年,自己的這位同母弟弟去世,齊僖公十分哀傷。弟弟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名叫無知(這名字起得更好),是一位“公孫”,曆史上一般稱其為公孫無知。因為對弟弟的懷念,加上對侄子公孫無知的喜愛,齊僖公在哀傷加激動加衝動加喜愛的混合作用之下,做出了一個錯誤舉動:
他下令,讓公孫無知的禮製服飾以及俸祿,均按照太子的標準來辦!
他倒是問心無愧,自己就是喜歡這個侄子,為了懷念弟弟嘛!自己再怎麼愚蠢,也不可能把王位傳給侄子吧!他是這麼想,也滿以為其他人會這麼想,把他的舉動想得光明磊落,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兒。
太子會怎麼想?憑空之間,突然多了一個堂兄弟,在待遇方麵居然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
大臣怎麼想?這個公孫無知,必須要巴結一下!光巴結太子,萬一將來太子換了呢?最好是雙保險!
公孫無知怎麼想?嘿嘿,大爺,您這是在給我某種暗示嗎?
所以,當政客,管理政客,都不能憑心情,想怎樣就怎樣。
從這一點上來看,齊僖公是一個合格的大爺、家長,卻絕不是一個優秀的政客。隱患,就在這一年埋下,而且很快爆發。
齊僖公一共在位33年,讓公孫無知待遇比照太子,是他在位的第32年——倒數第二年。在這個時候幹這種事,顯然是有些荒唐的。
不管怎樣,他很快去世了。既沒有換太子,也沒有發生別的什麼,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太子呂諸兒成功繼位,也就是齊襄公。
老爹糊塗,齊襄公一點都不糊塗。對政客中間的爭鬥,他毫不陌生。太子期間,他就擔心公孫無知,對其時刻保持警惕。老爹在位子上糊塗,他在太子的位子上則和公孫無知明爭暗鬥,你掙我奪。公孫無知利用齊僖公的慈愛,步步緊逼,索性最終有驚無險。
所以,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公孫無知!把公孫無知的尊貴待遇,悉數取消。公孫無知憤恨不已,卻也無可奈何,隻能暗中等待時機。或許,自己還有機會笑到最後。
機會,後來真的來了。
可惜,笑到最後的不是他。